特色:
片断:“夏”和“中国”——祖国古代的称号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很早时候就自称“夏”或“中国”。这两个名号由何而来?其涵义有没有发展变化?何时成为我国的专称名号?对于这几个问题,就管见所及,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在古史传说中,夏是*早的一个朝代。值得注意的是,夏已经以农业为经济基础,且有了城邦的形式,文化*高,影响*大,保持了几百年时间,因而被称为夏朝。《左传》定公四年称:“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姑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唐叔是西周时分封的晋国的始祖,他的封地在今山西南部汾水流域,而称做“夏墟”,可见古代的夏国就在这个地区。在黄河中上游,如禹都阳城,相传在今河南登封县;《汉书·地理志》陇西郡有大夏县,其地又有大夏河(即广通河,东流入洮水,非今之大夏河)。这些遗留的名号,足以说明古代夏文化的影响之大。谓“不敢怠业……修其训典”,正是保持着夏的文化。《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这里“区夏”、“一二邦”、“西土”的前面都是“我”字,在语法上是平列的。西土之义*明显,武王在《牧誓》中**句话就说:“逖矣,西土之人。”《酒诰》也说文王“肇国在西土”。这里的“西土”应指当时周领导下的西方小国(所以文王称为“西伯”),而“一二邦”是指与周关系*密切的几个小国。只有“区夏”比较费解。这段原文是指文王的政治影响由近及远,“区夏”*近,应是周本国。但旧注对此都讲错了。伪《孔传》说:“用此明德慎罚之道,始为政于我区域诸夏,故于我一二邦皆以修治。”在“修”字下断句,而以“我西土”连下读,全失原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则说:“文王始造我区域于中夏”。把“区夏”一词分割开来讲,也不妥当。实际上“区夏”就是“夏区”,即保持夏文化的地方,周人是以夏文化继承者自居。“区夏”也作“有夏”或“时夏”。如《尚书·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诗·周颂·时迈》:“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又《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有”字是语助词。“时”即“是”,是“这个”的意思。《君奭》和《周颂》二文都是说的周境内之事。可知“有夏”和“时夏”也就是《康诰》所说的“区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