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谢征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5-03-01 |
特色:
中国正进入工作倦怠现象高峰期,工作倦怠已成为社会“流行病”,工作倦怠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许燕 生活如同一项抛球运动,你的双手必须轮流抛掷工作、家庭、健康、朋友与精神生活五颗球,而且不可以让任何一颗球落地。你将很快发现:工作是一颗橡皮球,如果它掉下去,会再弹回来。而其他四颗球,“家庭”、“健康”、“朋友”与“精神生活”是玻璃做的,如果你让任何一颗球落下,它会磨损,甚至粉碎。 ——可口可乐总裁 迪森 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 ——英国科学家 贝弗里奇 9月16日晚发生在西班牙的纵火焚烧中国鞋店的事件震惊了世界,但这“并非种族歧视”,正是因为中国人“一门心思赚钱”的做法所致西班牙一位店主这样说:“中国人一天到晚地工作,从来不关门午休,也没有节假日或周末。他们简直让我们没有生意可做。”中国人的勤劳与西班牙人传统的价值观相违背,西班牙人认为,“家庭、朋友和休闲比赚钱更重要”。中国人“一天到晚地工作”不是永恒的美德。 ——美国《基督科学箴言报》记者20年前,日本—— 在1年内,日本著名的精工公司、川崎制铁公司和全日本航空公司等12家大公司的总经理相继突然去世,年龄大多在四五十岁。为什么这些生活、医疗条件十分优越的大公司老板,反而达不到日本男子的平均寿命76岁呢? 20年后,我们身边—— 今年我们告别了太多的年青人,“英年早逝”这个词似乎被无情的用了太多次。心脏猝死、糖尿病、癌症,这些原与年青人无关的病魔,就在今年一次次敲击了健康的生命,掠杀了一个个跳动的心脏。 2004年11月7日,被称为“胆大包天”**人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因患肠癌医治无效,不幸于上海逝世,年仅38岁。 2004年4月8日晚,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由于连日超负荷的工作让心脏不能承受,猝死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 今年22岁的单亮是西南交大的一名大四大学生,他一边读书一边兼了4份工作。他成绩优异,被学校确定为直保研究生。可就在6月13日凌晨他不幸去世。无独有偶,中国科学院的一位博士也仅仅淋了一场雨后便告不治。 医学家调查的结果是“积劳成疾,过劳猝死。”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刚刚公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工作倦怠现象正在袭扰中国,而关于北京白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表明,认为自己心理、心理各方面均健康的白领不足5%,95%的白领办公族们都在或多或少的“亚健康”症状。 白领领的工作就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 “看来,真正能休息要等到我永远休息的那一天。”这恐怕不仅仅是一位企业老总的戏言。 有一个古老的命题,我们为什么而工作,工作为了生活!那么,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在经济上不落人后地继续活着?当工作让我们透支生命时,又该如何回答;生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