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灵感密码

作者姜汇川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6-01

特色:

灵感是主体的意识与情感活动的产物。意识对灵感思维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情感是激发灵感的推动力。费希函数·黑洞奇点——意识自发型灵感 自发型灵感属非随意性灵感,不经自我意识自觉调节,没有感知、思维、联想、想象过程,它就自动地忽然呈现出来。 法国科学家彭加勒(1854—1912)在寻求解决费希函数的时候,冥思苦想,费尽心思,用什么方法也没有解决,无可奈何,只好暂时搁置起来,搞别的研究。后来,他到外地考察,得到了令他感到意外的收获,他写道: “我离开我从前居住的坎城。继续进行矿业学校主办的地质学术考察发现。这次旅行使我忘怀自己的数学研究。一到达康坦斯,我们要登上去别的什么地方的公共汽车。正在我的脚踏上阶梯的那一瞬间,和先前的思路毫不相关地,我忽然得到一个发现:我用来定义费希函数的变换和非欧几何中的变换完全一样。我没有证实这个思想。我坐在汽车里继续原先开始的交谈,那时没有时间去证实,但是我觉得十分确定。在我回坎城的归程中,我利用空闲之便把它证实了。” 彭加勒获得这个灵感的时候,不仅是正踏上车梯的瞬间,而且当时想的完全是别的事,况且交谈的也与费希函数毫不相关,它却无缘无故地自己冒了出来! 英国当代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彭罗斯,在1964年研究宇宙论时,也曾产生过类似的情况。当时,他一直为黑洞奇点问题所困扰。 当恒星演化到后期变成中子星时,如果这颗恒星质量很大,比如有lO颗或100颗太阳这么大,那么它的引力就极大,能把它附近的一切东西都吸进去,甚至连光也不能逃逸。光速为一极限速度,所以光都不能逃逸,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逃逸。中子星的这样一个空间一时间区域,就是黑洞。 奥本·海默和斯尼德在1936年指出,大质量恒星完全球形的坍缩会导致一个处于中心的空间一时间奇点。广义相对论的经典理论在该处失效。所有坍缩的物质都集中到这个中心点,那么这个奇点的密度就是无穷大。如果不是完全球形对称的坍缩,物质以混乱的方式到达中心区域,就不会产生无穷大的密度,或许物质会重新旋转出来。 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发现了类星体。有人猜测,类星体的中心可能就是类似黑洞的东西。有人又认为奥本·海默与斯尼德的球形对称假设,可能提供了完全误导的图像。彭罗斯也产生了研究黑洞的兴趣,他想,根据广义相对论也许有一个待证明的数学定理,可以证明空间一时间奇点是不可避免的,并因此证明黑洞的图像必须成立。只要坍缩达到类似“无归点”的条件。然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