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森哲郎(日)译者:于钦德/等主编:傅光中 |
| 出版社 | |
| 出版时间 | 2005-08-01 |
特色:
全面介绍中国抗日运动的**部历史著作,日本漫画家森哲郎先生历时三年又半的呕心沥血之作。文献史料与口述史料相结合,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历史,艺术地再现了日本侵略给中国漫画家十五年的抗日斗争历程。作者自述:现代中国漫画的起点我在北京滞留三年半,了解了昭和12年(1937)至昭和20年(1945)期间被称为“抗战漫画”的中国独特的漫画运动。所谓抗日漫画运动,指的是以卢沟桥事件为起端爆发的日中全面战争时期,漫画家们为“唤起民众同仇敌忾彻底抗战之心”而自发进行的全国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当时,现在中国著名的老漫画家们都还是二三十岁的青年,面对日军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他们组织漫画队,以漫画战的形式,用笔作武器,参加了抗战。这支队伍从上海转战至武汉、桂林、重庆(一部分到了延安)。他们就像前线的战士那样,果敢地同敌人开展了漫画战。当时印刷器材缺乏,他们雕刻木板,出版抗日漫画刊物。他们冒着连日的空袭,举办抗日漫画巡回展,增强民众勇气,呼唤奋起和团结,激励人们坚持抗战和献出自己的热血。他们凭着不屈不挠的毅力进行斗争,为*后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面对斗志高昂地投入彻底抗战和持久战的中国军民,过高估计自己的日本军人们,从炮声响起的那天起就注定要考虑投降的结局了。《人民日报》创办发行的漫画专刊《讽刺与幽默》的主编英韬先生曾对我说:“抗日漫画,是现代中国漫画的起点。”日中战争结束后,漫画战士们在其后的解放战争中仍然活跃着,就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无论从哪方面说,这些漫画战士都不愧为中国人的优秀代表。他们中的一个人,现在已经是七八十岁的高龄了,说起当时的事情,都记忆犹新,即使地名或人名也能脱口而出,50多年前的往事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清楚。这时从这位老权威的脸上往往可以看到青年人才有的那种朝气。对于他来说,那是一辈子不能忘怀的决死的战斗啊!真正的抗日漫画运动,是运用漫画本身固有的因素去进行的漫画活动。当把画笔用作武器时,漫画的强大战斗力就显现了出来,本书的抗日漫画就证明了这一点。从莱种意义上说,抗日漫画也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历史证词之一。能够在战争结束50周年之际,记录下这些抗日漫画的史迹,并在一番思考的基础上将其编印成册,奉献给中国漫画界的朋友和兄长。对此我深感荣幸。森哲郎1995年夏
抗日漫画是中国美术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森哲郎先生是日本久负盛名的漫画家,他以一种特殊的心情对中国的“独特的漫画运动”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回国后以翔实的史料、客观公允的角度写了这部《中国抗日漫画史》,艺术地再现了中国漫画家十五年的抗日斗争历程。其中的248幅五六十年前的抗日漫画作品弥足珍贵。片断:片段一:丰于恺的漫画论1943年8月,丰子恺《漫画的描法》一书出版发行。如笔者前述,作者是中国近代漫画的带头人,曾留学日本。他对撰写此书的原因有如下解释:虽称为《漫画的描法》,其实只是加长的一封复信,关于漫画学习的**种修养(思想),仍是无从说起。只能说些关于漫画的见闻与制作经验,聊供有志此道者的参考而已。也就是说,丰子恺并非按本书题名写漫画的创作技艺,也不是一本抗日漫画的参考书。只是因为写在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对当时的漫画创作为抗战服务的思想很明确而已。丰子恺在《抗战漫画》第8期曾发表题为《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的评论,奋笔疾呼“*后的胜利已经在望了,全国漫画家齐冲锋!”他还曾对某漫画家题为《日本的长期侵略》的作品做了如下的评论:作者看见日本侵略中国,*初以为中国不会抵抗,只要一开炮,中国就会求和的。谁知中国实行长期抗战。于是日本成了骑虎难下之势,只得迫令全国人民减衣缩食,以供给每天二千万元之侵略军费。战线越弄越长,军费越弄越大,人民的生活越弄越苦。作者看到这般情形,觉得日本这个国家可笑可怜,想拿画笔束讽刺它一下。透彻的评论,表现了漫画家丰子恺的一种姿态。他还说,画家须具备两大素质,一是思想,二是技艺。《漫画的描法》的宗旨即是论述这两者关系的。此外,丰子恺还给漫画下了定义,认为“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而且漫画是介于文学性绘画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艺术。因此,在进行漫画创作时,首先是立意,然后才动笔。所以他说,要学习漫画,必光学思想,其次学技艺。技巧出色而没有思想性的绘画不是漫画,只是普通画而已;饱含思想性而表现技巧欠缺的绘画,也不能称其为漫画。他将漫画的创作过程分为“拈题、选材、构图、着墨”四项,前两项是“立意”,后两项是“用意”制图。将漫画的表现方法分为:一、写实法;二、比喻法;三、夸张法;四、假象法;五、点睛法;六、象征法。这一系统的漫画理论,要求作者对漫画有深刻的理解、认真的创作,这也正是漫画家丰子恺本人的治学态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漫画”二字的来源。他在《漫画的由来》中,详细地论述了日本的漫画发展史,曾写道:“‘画’二宇,实在是日本*初创用,后来跟了其他种种新名词一同传人中国的。”“我*初注意漫画,是二十年前在日本的时候。”由此不难看出,将“漫画”二字带回中国的正是丰子恺本人,其后不久,“漫画”一词就在中国流行开来。片段二:鲁迅与漫画鲁迅是中国革命的旗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美术革命的发展极为关心,对漫画也曾有不少论述。鲁迅说,“漫画应针砭社会的瘤疾”,这是对漫画和漫画家*基本的要求。1919年1月至3月,鲁迅在《新青年》上曾对当时的讽刺漫画做过尖锐的批判:“近来看见上海什么报的增刊《泼克》上,有几张讽刺画,他的画法,倒也模仿西洋,可是我很疑惑,何以思想如此顽固,人格如此卑劣,竞同没有教育的孩子只会在好好的白粉墙上写几个‘某某是我的儿子’一样……至于讽刺画变为人身攻击的器具,更是无足深怪了。”(《随感录四十三》)“《泼克》美术家满口说新艺术具艺术,想必自己懂得这新艺术真艺术了,但我所看他所画的讽刺画,多是攻击新文艺新思想的。”(《随感录五十三》)这是对漫画讽刺作用不正当使用的严厉批评。鲁迅将具有讽刺性的漫画及文章常比作“匕首和投枪”,同时还将匕首应刺向谁、投枪投向何处,作为问题提出。鲁迅极力反对乱用讽刺,他主张“讽刺应针对社会的痼疾,指出确当的方向,引导社会”。他指出“漫画的**要紧是诚实”,强调创作的现实主义即“人物及其精神的表现必须贴切”。他还说,在技巧上“夸张”是必要的,“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但同时要禁戒不真实的夸张。鲁迅还特别强调,“漫画家须具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这些都给漫画家敲响了长鸣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