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塞边墙是指陕北榆林镇北台为代表的古代长城遗址,是历代戍边军队抵御游牧民族扰袭战争的明证;水陆画是超度亡灵的佛教水陆法会所留的遗迹。秦塞边墙文化与水陆画艺术的主题都指向死亡和灾难,水陆画艺术既是民间绘画的艺术,又与佛教世俗化以后在民间的宗教活动相关。作者经过7年的艰苦调查,在陕北北部榆林、佳县和神木一带发现了12处相对集中的水陆壁画寺庙群落。这些庙宇的水陆殿虽然有些难寻原迹,但其中散落的古代碑刻中留下了宝贵的文字信息,由此大致判断出水陆画在该地区兴盛的时间大概在明初期到清末。在四处庙宇,水陆殿的壁画基本很好地保留下来,让我们可以窥见陕北古代水陆画的概貌。本书通过这些一手资料,运用考古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等方法,对其背后的社会生活、文化民俗、边关历史以及审美观念予以阐释,揭示出水陆画当时出现在这个荒僻之地的原因,探讨了地处边关、灾难频繁的陕北人心灵中对民间信仰的渴求,说明民间宗教信仰参与乡村日常生活的必要,这种需求催生了水陆画艺术在民间灾难多发的明清之际在此地区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