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品质量的检测与控制

作者陈德荣(编译)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5-09

特色:

为了提高我国印刷品的质量,译者从国外有关印刷品质量的检测、评价与控制的许多论文中选译了22篇文章。内容有印刷品质量的量化评价、印刷品质量测量台、密度测量与色度测量、油墨转移机理之探讨、胶印机印刷区的物理条件与印刷品质量的关系,以及油墨纸张的印刷适性等,展示了当前国际上这方面的新水平。本书内容适合印刷厂从事印刷质量管理人员、印刷技术人员,以及大、中专印刷院校师生阅读。片断:图象分辨力在印刷机上,影响图象清晰度的因素多与墨层厚度有关。墨层愈厚,清晰度愈高。墨层厚度、以及实地密度,全都局限于前面章节中论述过的数值之内。分辨力也受到墨层厚度的限制。通过较薄的墨层,有时也能够取得较高的分辨力。乔根森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在平印中,能够分辨出来的*小细节大约是8微米(μm)。这种分辨水平能够使人们利用每英寸有300线的网屏。网屏的分辨能力要比人的眼睛在标准识读距离上具有的分辨能力高一些。在彩色印刷中图象分辨力也会受到脸色之间套准精度的影响。乔根森指出:就处于良好作业状态中的现代印刷机而言,输送全部单张纸,相互间的误差实际不超过士0.003英寸。墨色之间的套准变化依赖于印刷作业的设计。随机变化大约是0.002英寸。实际上,欲使印刷效果令人满意,应将全部墨色的套准误差保持在0.004英寸之内。斑点与故障图形从理论上来讲,将所有的与印刷有关的斑点与故障图形全都减少到零是可能的。尤其是从经济上讲,能够将各种斑点全部减少到任何一种合理的等级上。在某些情况中,故障图形能够被消除。但是,在因机械原因造成的重影、滋墨与龟纹方面,机器的操作人员却无能为力。在这些情况中,传墨系统的结构、纸张的吸收性、以及加网角度都预先决定了这些故障图形的多少。在印刷机上,对于胶片或印版上的斑点与砂目,肯定无法修正。因此,它们便都出现在印张上。表面特性印张的表面特性也可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接近于理想的程度。图象的纹理随所选用的承印物而变化。一般说来,欲使照片的复制效果*佳,*好是使用非常平滑的纸。平整度问题是由纸张的纹理、起泡与分层引起的。所有这些因素都能够予以控制,以便生产出平整度完美的印刷品。印刷品的光泽度与承印物的光泽度以及吸收性和墨层厚度有关。墨层愈厚,光泽程度愈高。实际上,要使光泽度值达到90%以上是困难的。后记:印刷品质量的评价、测量与控制问题,理所当然地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关注。其原因实在是不言自明、显而易见的。为了向国内印刷业、造纸业、油墨制造业及一切关心印刷品质量的有识之士介绍国外在这方面的发展情况,译者力所能及地从国外书刊中采撷部分资料,译、编成本书,现奉献给广大读者。本书的主要资料来源是:1,AdvancesinPritingScienceandTechnology2,taga3,ProfessionalPrinter本书内容涉及学科众多,有些技术尚处在发展之中。译者虽小心翼翼,但误译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教。在编、译本书的过程中,得到印刷工业出版社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协助。庞多益副编审认真、细致地审校了全部译文。在此致以衷心感谢。陈德荣1989年7月23日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