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课堂--首都医科大学专家教你做自己的医生

作者颜宜茝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4-01

特色:

片断:  发热是体温上升超过了正常标准,意味着人体在抵抗疾病,是疾病的症状之一。  如自己感觉畏寒发热,身体不舒服,就很可能是生病了。应当用体温表量一下,看看是不是发热。腋下温度超过37℃,口腔温度超过37j℃,直肠温度超过37.6℃,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都可认为是发热。  健康人的体温相对恒定,腋窝温度一般为36.0℃~37.0℃;口腔温度比腋窝温度高0.2℃~0.4℃;直肠内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3℃~0.5℃。不同个体温度略有差异。  正常体温一昼夜间有轻微波动,晨间稍低,下午稍高,但波动范周不超过:℃。在生理状态下,体温也有轻微的波动,如小儿的代谢率较高,其体温可较成年人稍高;老年人的代谢率较低,其体温可较青壮年人稍低。妇女月经期体温可较平日为低,而排卵期与妊娠期则稍高。饮食、剧烈运动、突然进入高温环境及情绪激动等,均可使体温稍高。这些体温的暂时性升高,一般属于生理现象,不必就诊。常见疾病1.不同程度发热的可能疾病  低热:腋下体温37.4℃~38℃,称为低热。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结核病、风湿热、胆道感染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等疾病。  中度发热:腋下体温38.1℃~39℃,称为中度发热。  高热:腋下体温超过39.1℃,称为高热。  中度发热及高热常见于流行性感冒(流感)、化脓性感染、肺炎、胰腺炎、肾盂肾炎、变态反应性疾病、败血症、急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菌痢)、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等。2.按发热的病程分类及其常见疾病  急性发热:起病急,病程在2周以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常见于上感、流感、化脓性感染、腮腺炎、肺炎。  急性肝炎、麻疹、猩红热、流脑、乙脑、菌痢及钩端螺旋体病等。  慢性发热:起病较缓,持续之周以上的发热,称为慢性发热。常见于伤寒、败血症、深部脓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胆道感染、结核病、风湿热、布氏杆菌病、肿瘤及红斑狼疮等。  伴随症状是重要的分科依据,可据此挂号。  伴有咳嗽、咳痰、咯血、哮喘、气急(气短)、胸痛的发热,无论是高热、低热还是急)慢性发热,首诊都应挂呼吸内科号。  发热伴腹痛、呕吐者应挂消化内科。  发热伴腹泻小乍水样便或脓血便者应挂肠道门诊。  发热伴尿频、尿急、尿痛、水肿及尿的异常(蛋白尿、血尿等)的病人应挂肾内科。  发热伴心前区痛、心悸、呼吸困难及口唇青紫的病人应挂心脏内科。  伴有肢体瘫痪或意识障碍的发热病人应挂神经内科。  发热伴近期内明显消瘦或肥胖者应挂内分泌科。  慢性发热,伴面色苍自、口鼻出血或皮肤有淤血点或淤斑,应挂血液科。  慢性发热,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进行性消瘦或原有肿瘤史的病人,应挂肿瘤科。  发热伴皮疹、黄疽、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抽风及有明确的传染病接触史的病人,应挂传染科。  慢性发热、咳嗽、胸痛或有多个淋巴结肿大的病人应拴结核科。  慢性发热,伴出汗、关节肿痛或皮肤红斑等疑为结缔组织病者,以及上述各系统疾病以外的发热病人应挂普通内科门诊。  急性发热伴腹痛,特别是右侧腹痛者,以及发热伴全身皮肤、软组织的红用中、热、痛者,应挂普通外科。  急性发热伴咽痛、声音嘶哑、脓性鼻涕或耳流脓的病人,应挂耳鼻咽喉科。  14岁以下的发热病儿,无论伴随症状如何,均可挂儿科。如果在儿童医院就诊,也应依照上述伴随症状进行分科挂号。  人工流产术后或慢性发热,伴白带多或发黄、腰酸及下腹痛的病人可挂妇科。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