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以宋前咏史诗的繁盛为研究背景,以咏史诗与通俗文学(以历史小说、历史剧为代表)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二者的文化关系加以研究,探讨雅俗文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首先,在梳理汉魏至唐宋咏史诗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唐宋咏史诗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形成的强大文化气场,探究促成唐代咏史诗繁荣局面的诸种合力——时代环境、文化思潮、社会生活等,以便全面把握其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其次,探讨唐宋咏史诗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新变及对后世通俗文学创作的影响。指出晚唐咏史诗实现了雅俗分野,其中俗派咏史诗对宋元讲史创作影响颇深。南宋咏史诗则实现了雅俗交融,与通俗文学关系更为密切。这种文化新变成为唐宋咏史诗与元明清历史小说互动的基础。再次,对唐宋咏史诗与元明清历史小说之双向涵摄作全方位探究。分析历史小说诗文融合模式的文化背景,考察唐宋咏列国、三国诗的文化特质及其对“列国”、“三国”系列小说创作的影响,认为其影响体现在显与隐两个方面。进而探讨唐宋咏史诗之雅俗分野及由此造成的不同文学境,并对唐宋咏史诗与元明清历史小说的文化关系加以总结性阐述。认为唐宋咏史诗在历史小说中广泛而长久的存在不但折射出民族文化心理,亦承担起叙事、评价等艺术功能,形成叙事批评;叙述主体则通过它们传达主观情志与审美意趣,建构起独特的叙事话语,二者实现了文化层面上的双向涵摄。最后为个案研究,以被历史小说征引数量最多、频率最高的唐人胡曾、明人周静轩之咏史诗为研究对象,分析“胡曾现象”、“静轩现象”形成的文化动因及其与历史小说的关系。认为胡曾《咏史诗》的“通俗”性既成就了其在蒙学史及俗文学史上的地位,又使其备遭訾诟,使其影响由大而小,最终渐趋于无。“静轩现象”的出现为咏史诗创作蔚然成风的文化环境及诗文融合之文化传统合力的结果,其进入历史小说应为主动介入而非被动选择,而其在“三国”系列小说中的嬗变可折射出历史小说由民间叙事向文人叙事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