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鸭头颈与美女,似乎井水不犯河水,但到了今天的美食年代,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在卡通形象中,鸭是媚态十足的,比如电影《米老鼠与唐老鸭》,只要有雌性的鸭子出镜,她的典型形象便是:大眼睛加长长的睫毛,戴有蕾丝的帽子,更酷的是细长的脖颈系一根飘飘然的小围巾。而在本土的卡通中,鸭子小姐则系蝴蝶结。异曲同工的是,那根勺柄似的脖颈得到了巧妙的点缀。 春暖花开的时候,靓妹昂首行进在街上,白皙而细长的脖子上也系一根真丝小围巾,不知是小姐学鸭子的样,还是卡通画家从小姐的包装上得到了灵感。 按照世界流行的观点,脖颈细,并且达到足够的长度,再后仰五至七度,由一对滑溜溜的丰肩相衬,正是美女的一大标志。 但是,亚洲人生来脖颈粗短,胖妞如果不解风情,偏要系一根丝巾招摇,那情景可够惨的了,远看就像一只煨灶猫。 于是,嫌自己脖颈不够纤细的小姐从中国一句老古话里得到了启发:吃什么补什么。这样一来,一种时尚的小食就应运而生,它就是鸭头颈。 从饮食市场获得的情报,鸭头颈是这样“炼”成的:鸭头颈剥皮洗净,加红米、桂皮、茴香、干辣椒等调味品用大铁锅煮透后,掀盖子喷香,老远闻着,哈拉子就挂在胸前了。*先是谁发现的,我不知道,但写字楼里白领视鸭头颈为恩物,买起来像是不要钱似的。一眨眼,锅底只见一点点老汤了,要吃,明儿赶早。这玩意儿,剁成一节节,寸把长,塞进嘴里盘得过来。要说那味儿,我尝过一个,办公室里的小姐赏我的。剥皮,煮透,那肉一丝丝的还真有韧劲嚼劲,咸甜适中,轻辣开胃,重辣通气。肉啃光了,还可以吮…吮骨节中问的骨髓,滋溜一声,很有满足感。照老一辈人说,鸭头颈是活肉,鸭予整天找食吃,头颈不停伸缩,那肌肉纤维怎么着也锻炼得有韧劲了,所以好吃。 据说在上海滩卖鸭头颈的,要数来自武汉的一家店*有名,店名像一家卖拳头的武馆,经过一番拳打脚踢,在上海已经开了好几家连锁店,一个电话,还能送货上门。在与南京西路咫尺之遥的吴江路休闲街上也有一家,在路边摆一个炉子,支一口锅,排队的人买了就走,没堂吃,生意照样好极。也有些卖鸭头颈的不知是嫌剁成小节麻烦还是为了吃起来有江湖气,干脆论根卖。写字楼里的小姐也就将计就计,一手拿着鸭头颈,管它五根玉指已经浓油赤酱,一手将电脑键盘敲得辟啪响,领导的发言稿居然也整得毫无差池,这当口,无意问成了上海写字楼里一景。还常常有几个小男生围着女老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