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戏曲

作者朱万曙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5-01

特色:
徽文化或称徽州文化,是在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原等原徽州府下属各县中所出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它孕育、形成于唐宋,发展、鼎盛于明清,传承、延续至当代,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明清时期文化的缩影、标本和象征。《徽州文化全书》是199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徽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99BZS028)的*终成果。时任安徽省政府副省长卢家丰担任编委会主任。《全书》由20部专著和千幅以上彩色黑白照(图)片构成,总字数达600多万字,主要内容是:《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社会》、《徽州教育》、《徽州建筑》、《徽州村落》、《徽州科技》、《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篆刻》、《徽州版画》、《徽州朴学》、《徽州历史档案》、《徽州刻书》、《徽州戏曲》、《徽州工艺》、《徽菜》、《新安理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全书》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各种徽州文化现象,深入研究了这些现象与徽州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居民生活的关系,把徽州文化放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来审视,并对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徽州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总结,是一部系统总结和展示徽州文化和徽州居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徽学研究成果。

本书探讨的是徽州作为一个区域,其文化与戏曲发展的关系问题。徽州与戏曲只是一个个案,它所显示的是一个拓展戏曲史研究和区域文化史研究的新的视野,那就是区域文化与戏曲发展的互动关系。首先,从戏曲生态来看,区域是戏曲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土壤,中国戏曲是在一个个的区域流传和发展的,众多的区域构成了“中国戏曲”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气候,在元代,北京,北方的大都和平阳,南方的温州和杭州,都是戏曲繁荣的区域土壤;到明清两代,苏州、扬州、北京、南京,都是戏曲艺术活跃的中心地带。其次,由于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在不同区域文化的土壤上,绽放的戏曲艺术之花也午姿百态。再次,戏曲艺术的发展受到了不同因素的制约,不同区域文化的因素往往成为推动或制约戏曲发展的因素之一。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