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之魅: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体系及现代转换

作者彭彦琴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3-01

特色:

本书是对心理学的分支——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之一。该书厘定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思想体系,揭示了我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思想特征,诠释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现代意义,并建构了现代审美心理素质的教育模式。文后附有调查表,实际操作性很强。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按审美心理规律,构建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体系。 该书按照审美心理活动规律,并结合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的特性,在众多的审美范畴中,重点选择了言志、缘情、虚静、体性、感物、情采、神思(感兴)、趣味等几个代表性的审美范畴进行分析,并以从外师造化到澡雪精神、从中得心源到神与物游、从由形入神到物我两忘、从拟容取心到得意忘言四个阶段,准确完整地概括出了审美心理活动全过程。它既遵循了审美心理的一般规律,又兼顾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自身的特色。这样也就把共时性(静态)与历时性(动态)的交叉立体研究方式运用到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体系的研究之中。 2.揭示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的四大美学特征及其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 在“动静之维”基础上,作者通过与西方审美心理学的对比归纳出“审美之魅”,即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的美学特征: 1)“以和为美”――强调辩证和谐的文艺观; 2)“以心为本”――突出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3)“以形媚道”――推崇自然美的特殊地位; 4)“以境为高”――追求形而上的哲理感悟。 同时,依据心理学分析使这四大美学特征获得了相应的理论的支持。由此,作者还详细分析了这些美学特征在当代教育中的价值,考察了“以心为本”与教育中的人格发展、以形媚道”与教育中的生命关注、“以境为高”与教育中的感性回归、“以和为美”与教育中的人性完善的内在关系。作者检讨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对于人的本质的误解所造成的虚乏人格,并呼唤现代教育对健全人格的重塑。 3.初步构建了审美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 作者不是为研究传统而研究传统,而是非常注重传统研究的现代价值。我们知道,审美教育能否顺利推进,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定义清晰、适于操作的审美素质培养模式。要完成此任务必须将审美教育由以往单纯宏观的教育理论层面的探讨,深入到微观的心理操作层面,因此,“审美心理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其实质是宏观的审美教育与微观的心理素质的交叉,即将审美素质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来展开研究,使审美教育内化为教育对象的心理结构,*终形成对个体心理素质的一种优化。所以,作者在进行传统梳理、理论构建的基础上,大胆地走进学校,在苏州的部分幼儿园展开实践探讨,在幼儿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幼儿审美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构建、中小学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小学审美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策略与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从书斋走向田野的一种尝试。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