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

作者冯光廉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10-01

特色:

内容简介本书从体式流变这一新的学术视角切入论题,解析文学体式的结构类型和语言形态,梳理近百年小说、诗歌等五种文体的发展过程和流变轨迹,总结其继承、革新的经验教训。全书注重文学本体研究,注重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的融和统一,其宏观把握与各阶段性的分类组合,尤多创见。片断:绪论小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小说作为一种在人们的文学观念中能与诗歌、散文并驾齐驱的文学样式,作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正宗文学,并且能够以自己丰富的理论建树和创作实绩成为文学研究者注目的重心,却是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才真正开始的。毫无疑问,无论是从创作的规模还是创作的总体质量上,这近百年来的中国小说已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中国小说。在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中西文学大冲撞、大交流、大融汇的背景下,中国的小说艺术发生了近乎地覆天翻的变化。这近百年来小说发展的历史,是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发展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由幼稚、单一不断走向成熟和丰富的历史,也是为未来中国小说艺术更深入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的历史。当然,通过对这一段中国小说发展历史的透视,梳理近百年来中国小说体式的演变轨迹,探寻其中的艺术规律,无疑也应该是一项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作。对于中国小说体式发展作专门的动态的史学研究,应该说还是文学史研究领域一种新的尝试。近年来随着我们文学研究界理论思维的深化和批评方法的丰富,对于小说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态的静态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关于小说美学、小说形态学、小说结构学、小说叙事学、小说文体学、小说修辞学等方面一大批研究成果的问世,为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小说艺术的演变提供了理论思考的基础,这是我们有可能去完成梳理近百年来中国小说体式演变过程的具有信心的一面。然而还有问题的另一面,动态的研究毕竟不同于静态的研究。面对近百年来中国小说艺术多变的发展道路和复杂的创作现象,研究者无论是从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还是从理论说明和具体描述上都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小说“体式”的理论界定。什么是小说体式?对于小说体式涵义的理解涉及哪些重要的理论性问题?对此以往的小说理论似乎还没有能给我们提供多少现成的较理想的答案。这就需要做出独立的思考。我们认为,所谓“小说体式”,简单的意义就是指小说的体裁样式。在体裁分类学的意义上,体裁是由不同种类的文学在其内容组织、结构方式上所表现出的独特形式,它是文学分类的依据,同时也是辨别文学存在形态的*突出的特征。不言而喻,小说作为文学大家族中一种独立的体裁,它具有自己之区别于诗歌等其他文学体裁的质的规定性,也就是我们通常而言的“小说性”。那么小说的这种“小说性”主要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呢?系统论认为,一个事物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决定着该事物的性质。而小说之所以为“小说”,也在于小说具有自己特定的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结构方式。然而,关于小说的“小说性”,尽管我们能够凭着审美经验的积累从具体的阅读过程自觉地感受到,但是要从理论上明确回答究竟是哪些要素及其以什么样的结构方式构成了小说及其不同体式,却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因为从历时态的角度看,小说在从起源到今天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已几经变换,以至原始的小说模式在现代小说中已面目全非;从共时态的角度看,各类文学体裁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互相过渡、渗透、交叉的现象,致使“纯体裁”只成为一种虚拟的东西。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