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乙)箕仙预告事情扶箕本是占卜的一种,它的流行多由于文人官僚的信仰。文人扶箕大概起于宋朝,而*流行的时期是在明清科举时代,几乎每府每县的城市里都有箕坛。尤其是在文风流畅的省分如江浙等省,简直有不信箕仙不能考中的心理。扶箕为问试题,问功名,一次的灵验,可使他终身服膺。居官时,有不能解决的事,也就会想到扶箕。像叶名琛因信箕示而失广州一类的事,恐怕也不少见,不过记载缺乏,后人不能尽知罢了。年来北平某公因信箕示而不出去当傀儡,广州某公因信箕示而举兵造反,利害虽然不同,信箕示的势力可以说不比科举时代减少。现在把科举时代问箕的事情略举在底下。一、问试题回答题目的箕示用隐语或谜语的很多,直点题目却很少。[三一]直示题目《夷坚志》(卷四十三):“邓端若少时传得召紫姑咒,而所致皆仙女,喜作诗。绍兴甲子岁(公元1144年),科举将开之前,在家塾与数客会食,或请邀问试闱题目者,诵咒才毕,仙已至,乃尽诚叩之。答云:‘经义赋论,吾悉知之,然天机严秘,不容轻泄,姑为预言省诗题,慰诸君意。’于是大书‘秋风生桂枝’五字。客皆不信。已而果然。”[三二]预示文题中二字同上书(卷二十一):“莆田方翥,次云,绍兴丁巳(公元1137年)秋,将赴乡举,常日能邀致紫姑神,于是以题目为问。神不肯告,日:‘天机不可泄。’又炷香酌酒,祷请数四乃书‘中和’二字。翥时年十八岁,习词赋,遂遍行搜索,如‘天子建中和之极’,‘致中和,天地位’,‘以礼乐教中和’,‘中和在哲民情’,如此之类,凡可作题者,悉预为之。是岁举子多,分为两场,其赋前题日:‘中兴日月可冀’,后题日:‘我和戎,国之福’,始悟所告。翥试前赋,中魁选……”[三三]猜谜式的指示《子不语》(卷二十一):“康熙戊辰(公元1688年)会试,举子求乩仙示题。乩仙书‘不知’二字。举子再拜,求日:‘岂有神仙而不知之理?’乩仙乃大书日:‘不知,不知,又不知。’众人大笑,以仙为无知也,而科题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三节。’”“又甲午(公元1714年)乡试前,秀才求乩仙示题。仙书‘不可语’三字。众秀才苦求不已,乃书曰:‘正在不可语上。’众愈不解,再求仙明示之。仙书一‘署’字。再叩之,则不应矣。已而题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一章。’”这两段故事,上段也属预示题中二字,下段“署”用拆字法,预告题目有四个“者”字。而“不可语”却又近乎邪僻了!但看真了,也近乎两可之词。如题出的不对,就解作“不知”、“不可语”,也没人敢说箕仙不对。[三四]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卷三):“嘉庆丁卯(公元1807年)浙江乡试,有人以闱题叩乩仙。批云:‘内一大,外一大,解元文章四百字。’及出题,乃‘天何言哉,三句。‘一大’者,天也,‘内’‘外’者,题内题外也;‘四百字’,则指‘四时’‘百物’矣。”这样猜谜式的回答,使我恍然觉得科举时代诗钟与灯谜的盛行,原来是士子练习来解释箕示的一种法宝。[三五]清薛福成《庸盒笔记》(卷六):“道光甲午(公元1834年)科,江南乡试,题为‘执圭’一节。合肥县诸生有先期扶乩问题者。乩盘大书‘唐伯虎’三字,遂寂然不动。诸生沉思苦索,有悟者日:‘唐伯虎自号六如’,此题中必有六‘如,字也。因检论语,得‘执圭’一节。为文会者十人,是岁合肥诸生举乡榜者七人,而六在会课中,惟李玉泉封翁以乡居未与于此会。”“又道光癸卯(公元1843年)科,浙江乡试题为‘子日,加我数年,两章’。杭州诸生亦先期扶乩问题。乩盘大书‘在白云红叶之间,,当时无能解者。及题既出,始悟题之上为‘于我如浮云’之‘云’,题之下为‘叶公’之‘叶’字,与‘红叶,之‘叶,字音异而文同。塾师教童子读论语,向于‘叶,加一小红圈,读作‘叶公’之‘叶’字,则乩书‘红叶’之‘红’字亦有着落矣。”道光十四年的‘执圭’试题,箕示以‘唐伯虎’,因为伯虎号六如。这样射法不能说是十分准确。因为六如不一定是唐伯虎,宋朝有全州进士唐伯虎,并不号六如(见宋王巩《随手杂录》。),而且‘执圭’一章实有七‘如’,‘入公门,一章也有七‘如’,箕示实在不切当。清牛应之《雨窗消意录》(卷三)也记癸卯年‘白云红叶之间’的试题,作者说这事出现于荻埕纯阳宫,降箕的是关帝。关帝是正直忠义的,泄漏题目给少数人,未免有点不直罢。清代考试,弊端很多,焉知这不是主考或他身边的人与外边交通,借箕示来掩饰呢?陆长春《香饮楼宾谈》也有同样的记载。可知这回的箕示被一般擅于猜谜的秀才所称道的时间很长。[三六]《壶天录》(下):“苏阊万童生扶乩,问试题。降乩者为玉壶寓公,云:‘题在《论语》中,《孟子》上。’更求详示,复书一‘六’字而去。及入场,题为‘娶同姓谓之吴’六字。由后思之,果不谬也。”这简直是没回答。‘六’字除字数外,与题旨有什么关系?‘《论语》中,《孟子》上’,六字为句的文很多,更不知所谓。[三七]清吴芗厈《客窗闲话初集》(卷一):“某年童子试,诸生群集请仙。鸾书曰:‘今日上真皆赴元帝会,不暇降坛,命我土地权摄。诸生何问?’众日:‘明日小试,请问试官所命何题?’鸾日:‘题目在我堂内,尔等自往寻之。’于是众皆执香入土地祠堂,跪拜讫,遍览一周,并无只字。拜祷之,鸾不动矣。皆腹诽土地谬。翌日赴试,题纸下‘土地’二字。此神可谓现身说法。”这个题目的确难猜。假如土地祠内连香炉烛台等等都没有,也许可以猜到土地的偶像。所以猜题也不见得能猜得准。[三八]《子不语》(卷十九):“抚州太守陈太晕晖未第时在浙乡试,向乩神问题。批云:‘具体而微’。后中副车,方知所告者非题也。”这个问题目的可谓晦气!他若不从“具体而微”的意思去预备文章,也许解元也有他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