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空间

作者(法)布朗肖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11-01

特色:

片断:同上述相同的情况还可这样来描述:作家从不读自己的作品。在作家看来,他自己的作品是不可读之物,是一种秘密,对它,作家并不正眼相看。说是秘密,因为作家与其相离。这种不可阅读性却并非是纯粹的负面行为,可以说它是作家有可能拥有的接近我们称作作品的那种东西的推一实际的方法。凡是还有书的地方,“勿读我的书”就会使另一种威力显露出来。这是一种直接的却是难以捉摸的体验。并非是一种禁止的力量,而是,通过词语的手法和意思所体现的那种坚持不懈的、生硬的和令人揪心的表示,即那种整体出现在定稿文本中的东西,它却拒绝接受自己,成为那种生硬的、尖刻的拒绝的空无,或是,以毫不在乎的态度排斥那个写成作品后欲想通过阅读再次把它重新更改的人。不可阅读性是这样一种发现:现在,在创作所开辟的空间里,已不再有创作的位置了——而对于作家来说,除了一如既往地写作便无其他可能性。任何一个已完成作品的人都不可能生活在、停留在作品旁边。作品就是决定本身,它把作家打发走,把他删除,把作家变成劫后余生者,变成百般无聊、无所事事者,变成无生气的之术并不依赖的人。作家不可能在作品旁逗留:作家只能写作,作品告成时,作家仅仅只能在粗鲁的“勿读我的书”中辨清接近作品的方法,而“如读我的书”使作家远离,将他隔开,或是迫使他回复到他起初进入的这个“间距”,以同他所要写的东西沟通。以致,他现在又重新回复如初,他再次成为这外在物的近邻和漂泊不定的知心,而他并未能在外在物处逗留。这种磨炼也许会将我们引向我们正在寻求的东西。作家的孤独,即成为他的风险的这个处境,也许便由此而来:在作品中,作家属于总是先于作品的那种东西。作品通过作家而产生,并成为坚定的启始,而作家本人则属于犹豫不决重新开始的那段时间。一种验之不散的念头把作家同某个偏爱的主题联结在一起,这念头迫使他再次去说他已经说过的东西,有时才气横溢,但是有时却絮絮叨叨,苍白无力地诉说着同一件事,越说越没劲,越说越单调乏味,这念头表明这种必然性:看来又返回原处,又走上老路,坚持不懈地重新开始那个对于他来说永不会开始的东西,似乎他归属于事情的影子而不是事情的实在,归属于形象而不是事物,归属于这样的东西:它使词语本身能变成形象、表象——而不是符号、价值、真实能力。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