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闻见錄

作者葉绍翁主编:崔文印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12-01

特色:
四朝闻见录,宋药绍翁撰。绍翁字嗣宗,号靖逸。自署龙泉人。厉鹗宋诗纪事卷七十一稱其为建安人,与自述不同。四朝闻见录丙集高宗六飞航海条绍翁自一云,本生祖李颖士,“其先为光州固始人,徒居建之浦城”。处州府志亦载,绍翁之先固始人,徒居浦城,后又遷龙泉。据此则绍翁祖籍光州固始(在今河南),后居处州龙泉(在今浙江)。当以自署为是。绍翁宋史无传,事蹟难考。四朝闻见录甲集庆元六君子条载,庚辰(一二二○年)京城灵,论事者众,周端朝语绍翁曰:“子可以披腹琅玕矣。”绍翁曰:“先生在,绍翁何敢言。”同集词学条又载绍翁与真德秀(一一七八至二三一五年)私校徐凰殿试卷一事。据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绍翁“似亦嘗为朝官,然其所居何职则不详矣”。后人多主是说,当系事实。四朝闻见录成书时,理学盛行,绍翁师承药适,又与真德秀善,故其学一宗於朱熹。但是,书中所载有涉於朱氏者,绍翁却能无所隠讳。如乙集洛学条一云:“予嘗与闽士同舟,相与欢息在之弗绍且谓在尽根尽骨卖了武夷山。”深惜朱在颓其家聲,便是一例。所以四库提要称绍翁“非攀援门户者比”,“所论颇属持平”;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也一云“足知其是非之公”。这些评论是比较公允的。宋室南渡以后,有关记载颇为简略。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繁年要录和朝野亲记号稱详赅,可以补史传之关。二书之外,便要数到四朝闻见录。不过李氏二书止备於宋高宗一朝三十六年之事,四朝闻见录则与之不同。它分为甲、乙、丙、丁、戊五集,凡二百零九条。每条各有标题,不以时代先后为序。其中甲、乙、丙、戊四集记叙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事蹟,丁集仅记宁宗受禅、庆元黨禁三事,眉目清楚,史料足采。尤其是对韩侂胃由得幸到被诛的缘由经过,记述详尽具体,为他书所不及。宋史韩侂胃传中的情节更多取自于比。封南宋四朝的朝章国政、名物制度以及时人轶事等,也有不少重要记载。所以当时人程公许阅其二帙,稱其“记载详博,事得实而词旨微婉。他日足以备史官,补放失,非细故也。四朝闻见录是研究南宋史不可缺少的著作之一。但是也有不少疏误之处。如甲集恭孝仪王大节条,把刘禹锡的甘棠馆诗误以为赵仲湜游天竺时所作。宋陈郁藏一话腴封比。提出批评同集害聖拥立条,记光宗内禅,慈懿皇后方自卧内取尔与宁宗一事,周密齐东野语卷三也提出异议,认为“御尔重宝,安得即位后方取?兼尔玉各有职掌,安得置之卧内?恐非是实”。他如乙集函韩首条载,侂胃被诛以后,章良能建议以韩首和金,王介抗议,以为不可。周氏认为“此非是实”,当是林大中、楼錀、倪思主之尤力。此外,王士祯居易录卷八又批评是书“颇有涉烦碎者”,认为“不及李氏朝野亲记”,也是事实。前人把李书归入史部,把是书列入小说家类,大概也与上述缺点有关。不过这並不影响它的参考价值。四朝闻见录的通行本是乾隆戊戌(一七七八 年)年间刊刻的知不足齐业书本。这次点校时就是以此为依据的。是书原为五集,每集一卷。鲍廷博刊印此书时,以戊集卷末有秘书曲水砚一条详及王大令保母墓砖,因取高士奇所藏周密搨本及宋、元名流题识手录一卷,刊为附录。现仍附录于后,以供参考。由于点校者水平所限,所以错误缺点,实难避免,希望读者批评指出,以便改正。点校者

片断:一有私欲实乎其中,而为善去恶或有未实,则心为所累,虽欲勉强以正之,亦不可得。故正心者必诚其意。”慈湖杨氏读论语有母意之说,以为夫子本欲母意,而大学乃欲诚意,深疑大学出于子思子之自为,非夫子之本旨。此朱陆之学所以分也。然夫子之传,子思之论,考亭先生之解,是已于意上添一诚字,是正虑意之为心累也。杨氏应接门人,著撰碑誌,俱欲去意,其虑意之为心累者,无异于夫子、子思、考亭先生,而欲尽去意则不可。心不可无,则意不容去。故考亭先生谓:“意者,心之所发。实其心之所发,欲一于善而已。”既日诚意矣,则与论语之母意者相为发明,又何疑于大学之书也?故考亭先生以陆学都是禅,头领俱差;,而陆氏则谓考亭先生失之支离。鹅湖之会,考亭有诗,其略云:“舊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陆复齐云:“留情传註翻荆棘,著意精微转陆沉。”象山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转浮沉。”盖二氏之学可见矣。慈湖第进士,主富阳簿,象山陆氏猶以举子上南宫,舟泊富阳。杨宿闻其名,至舟次迎之,留厅舍。晨起,揖象山而出,攝治邑事。象山于有自信处否?按文义,此处脱落似不止二字。学者曰:“只是信几箇‘子曰’。”象山徐语之曰:“汉儒几箇杜撰‘子曰’,足下信得过否”?学者不能对,却]问象山曰:“先生所信者,信个什么?象山曰:“九洲只是信此心。”丽塘谓予曰:“那学子应得也自好,只是象山又高一著。此老极是机辨,然亦禅也。”慈湖又改周子太极圖为,以为周子之说详。简之说易,其意盖不取无极之说,以为道始于太极而已,亦源流于象山云。赐宴涤爵赐酒群臣,无涤爵之文。孝宗赐宴内朝,丞相王淮涕流于酒,已则复缩涕入鼻。时吴公琚史弟亦预宴,上见其饮酒辄有难色,微扣左右知其故,后有诏涤爵。涤爵自淮始。大臣衩衣见百官大臣见百官,主宾皆用朝服。时伏暑甚,丞相淮体弱不能胜,至闷绝。上亟召医疾,有间,复有诏,许百官以衩衣见丞相,自淮始。庆元六君子赵忠定横遭遷谪,去国之日,天为雨血,京城人以盆盎宁之,殷殷然。太学诸生上封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