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嫁接18法

作者王汉民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4-01

特色:

片断:**章概述**节果树嫁接的由来及其理论一、果树嫁接的由来嫁接是一种古老的农业技术,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实用技术的产物,对农业发展起着不可湮灭的推动作用,尤其在园艺事业的发展上。至于嫁接是先由那个国家、那个人所发明的,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应用的问题,目前尚无确切的可靠的考证,但各国有关学者大都一致认为嫁接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发现了“自然嫁接”现象之后,为生产实际需要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至今应用不衰的农业生物技术。所谓“自然嫁接”就是指两株植物的枝干或同一植株的两个枝干(或根亦然),在自然生长条件下,生长交织在一起,而自然地彼此相互愈合长在一起的现象,即所谓的“连理枝”、“连理木”或“木连理”。我国劳动人民应用嫁接这一技术甚早。如在我国史书上关于自然接木——“木连理”的记载很多,据统计,一部《甘四史》中记录“木连理”现象竟达254项之多,在《古今图书集成》(1726年)中的“博物汇编草木典”第七卷木部纪事一篇中,记载自然嫁接现象达126例。目前已经发现比较可靠的*早记载关于植物嫁接的资料为《氾胜之书》(公元前7年),书中记有把10株瓠苗嫁接成1蔓结大瓠的方法,可惜该原书早已失传、更不知书中是否有关果树嫁接的记载。到了5世纪贾思勰的《齐民要术》(533—544)中,对苹果树嫁接就有极其详尽的叙述,在梨的嫁接技术中介绍了砧木的选择、接穗的选取、嫁接时期以及嫁接成活的条件。以后嫁接技术不断提高,特别是在牡丹和菊花等观赏植物的应用上有了很大发展。果树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如在著名的《桔录》(1176年)中,就有称赞当时柑桔嫁接技术高妙的描述。14世纪末元人俞宗本所著的《种树书》(1621年)里,记述了嫁接和培养相结合来促进变异的方法。《花镜》(1688年)中有“凡木之必须接换,实有至理存焉。花小者可大,瓣单者可重,色红者可紫,实小者可巨,酸苦者可甜,臭恶者可馥,是人力可以回天,惟在接换之得其传耳。”这里所说的接换,就是嫁接。不难看出,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劳动实践中,不仅发现了自然嫁接现象,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有所创造,对我国甚或对世界的农业生物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国外,西方在希腊时代Aristolte(公元前384—前322年),Theophrdstus(公元前372—前287年)都提到过植物嫁接技术。罗马尼亚学者Pliny(23—79年)在他的自然史第二卷中已谈到嫁接是一种应用技术。但其中只是一种秘传技术,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没有成为果树的主要繁殖方法。直到17世纪甚至更晚些时候才为园艺学家所肯定。嫁接技术起源虽早,但有关果树嫁接方面的科学研究却很晚,工作做得较多的还是在20世纪以后。我国主要是在解放以后,如砧木资源调查,群众砧木利用经验总结等等,都取得了不少成绩。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