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秋韵》是朴实的,大多亲历亲见亲闻,流淌着亲情爱情友情的血液,是真情的真实袒露,是发自于内心热爱生活的表白。开篇即写父亲,以“骨气”名之,曰“骨气是父亲,父亲是骨气”:接着写母亲,“用心不断地发现生活、创造生活、改变生活,向生活的更深、更新的层次发展”。生我养我惟父母,这是一个人作为“我”的生命的来源,这种血缘关系形成的亲情纽带,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摧毁的。第二层面,写生命生存的空间,由近及远,*新的感受———第二故乡贵州的山、水、洞、林、石,峻峭、恬静、幽雅、空灵、淡泊,直让人抖落喧闹的尘埃,感受生活的宁静,领略几分人生的哲理;亲切的记忆———故乡湖北的荷,形之素雅,神之高洁,“是故乡*富有灵气、*富有诗情画意的美”,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灵魂和品格,更是人的楷模。第三层面乃生命的讴歌,再柔弱的生命都有顽强的力量,即便是极为恶劣的环境,幼芽仍凿石穿岩,生命在坚忍不拔地延伸。武汉来贵州一游的继光先生,见识黔地喀斯特深处山居人家后笑言:“真是石头缝里扎根啊!”这不正是生命力量的一个生动写照吗?第四层面写到知识对生命、生活的重要,说读书有读、品、悟三境,断言:“读书人,如果读出书的味道来了,那么则真正‘闻’到了书香,那是读书的至高境界。”有文件要求:“要自觉地把理论学习当作一种神圣职责,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终身追求。”其言领导干部学理论,其理一也。再一个层面写到人要有把梦变为现实的人生毅力,要有理想和信念的支撑。《秋韵》把以上蕴藉作为基础,放笔描写纷繁杂存的生活现象,应该说*大的特点是贴近当下的生活,很靠前,很直率,有话就说,直抒胸臆,看不到矫揉造作,也无矫情作态,实属难得。其底蕴里,是正义、理解、宽容和情趣。行笔至此,遥想起鲁迅先生的《野草》,意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蕴藉的对生命力的执著,对黑暗时代趑趄摸索而坚信光明在前的精神追求,对中华民族未来必定大有发展的坚定信念,令人慨叹。这不正是基于对生活深深的热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