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学术思想评传

作者汪学群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08-01

特色:

片断:导言钱穆原名恩荣,字宾四,民元(1912)易名为穆。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初九(1895年7月30日),卒于1990年8月30日。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建立独特的文化史学体系,在二十世纪的史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钱穆一生勤勉,淹通四部,著述丰厚,对传统文化诸领域都有研究,但主要归于史学。其史学包括历史(主要指通史、史学理论、史学方法等)、学术思想、文化,他在这三大领域都做出了贡献。学术思想是钱穆学术的重心,即治学的主线。在诸子学、经学、玄学、佛学、理学、清代学术等方面都有创新。于诸子学,他从先秦学术思想史出发揭示了诸子学的基本精神,即平民阶级之觉醒,并以儒墨两家为轴心疏理诸子,建立了诸子互动的学术系统。对于老子其人其书,经考证老子为三人,而混三为一自《史记》始。至于《老子》,则从其书中的理论推测书的时代背景,从先秦思想发展线索,以及语言文字等角度,证明其书为战国晚期作品。又以史家的眼光从动态角度把握诸子统一,认为诸子统一虽然始于先秦,但完成在秦汉之际,表现为一个过程,以《易传》、《中庸》为代表的秦汉儒家起了主要作用。钱穆治经学同治诸子学一样,从史学立场出发,泯合了今文经与古文经的门户之见。注重经学的渊源,强调儒家典籍在先秦不称经,经学产生于汉代,“六经”也为汉儒所为,还孔子与“六经”历史的原貌,其深意在破今古文门户之见。他把经学发展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并对经学在不同时期特点进行研究,勾勒出经学发展的辙迹。他把人文主义、注重历史、天人合一、通经致用及教育等概括为经学精神,并本着这种精神,阐述了考据与义理二者不可偏废的经学方法。《易》学与《四书》学也是他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考据与义理相结合,独创一套《易》学、《四书》诠释的新体例。另外,揭示《四书》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其义理的演进过程,突出《四书》在经学史上的地位。钱穆于玄学、佛学也不乏特色。他揭示玄学的精神为“个人自我之觉醒”,主要研究了王弼、何晏、嵇康、阮籍、向秀、郭象这三家六宗的思想,并由此追述了玄学的渊源、发展、流变。他对佛学,并非一概加以拒斥,对佛籍、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以及发展与流变,都进行详细考证,指出佛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不断中国化的过程,突出中国文化的包容意识与较强的生命力。钱穆也非常推崇理学,称理学为“大我之寻证”。认为宋明儒是平民儒,无论在师道、学术,还是在治平方面大有返回先秦儒的风格。正如先秦儒融合诸子百家,扩大儒学一样,宋明理学的*大贡献在于以儒学为主干融合佛老,形成一代新儒学。基于这一总体认识,他从史学角度贯通理学,揭示理学发展的渊源、发展与流变,泯合了所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绝对对立。对朱熹学术思想的研究则是理学的重心。他把朱熹与孔子并举,突出了朱熹在孔子以下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接着分别从学术、思想、治学方法等方面具体研究朱熹,揭示了朱熹作为一代通儒,以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的特征,体现了从朱子原书治朱子的精神。钱穆还对王阳明学术进行探讨,肯定王阳明思想的价值就在于他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宋代理学所留下来的问题,如朱陆的对立、儒佛的抵牾,在他那里基本得到解决。清代学术思想是钱穆治学术思想史创获颇多的领域。他称清学为“民族精神之发扬”与“物质科学之认识”。他对清代学术的研究集中在其学术的渊源,以及学术思想自身的发展与流变上。后记:后记我研究钱宾四先生学术始于1993年初,这要感谢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兄,是他把我领进宾四先生学术的殿堂。已经出版的《钱穆评传》是我们合作的结晶。该书出版并得到好评应归功于他。由于时间较紧,一些问题没有深入研究,我便开始写一本研究宾四先生学术思想方面的专著。初稿写完后又去忙于其他项目。去年二月应郑大华兄之约参加戴逸先生主编《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学者传记丛书》中的《钱穆学术思想评传》一书撰写,于是把已经写成的初稿加以修改完善,形成此书。本书除导言、结束语、附录、后记以外,共分九章,分别对宾四先生学术交往与思想渊源及著作,诸子学、经学、玄学、佛学、理学、清代学术史(上下)、历史与文化进行研究。本书的提纲是根据宾四先生治史的特点及逻辑设计的。他的历史学主要包括学术思想史、历史(主要指史学的理论、方法、门类等)、文化三大部分。治史的逻辑是,先对历史作通体研究,把握一般史学理论、方法,然后把历史平铺开来,分门别类地研究部门史,主要是学术思想史,*后回到文化。因为在他看来,研究历史,历史只是外表,文化则是内容,只有在文化中,历史才*终完成。于诸史,他*用力,*有创获的是学术思想史,尤其是清代学术史。基于此,本书除对学术交往与思想渊源及著作探讨外,以学术思想史为中心,其中清代学术史分二章,以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为殿后,大体反映了宾四先生的史学特征及路径。本书与《钱穆评传》相比有以下特色:**,结构不同。除历史与文化研究之外,有七章论述学术思想史,表明本书以学术思想史为中心,这反映宾四先生史学的特色。第二,对宾四先生的思想来源及发展脉络进行研究。把他的学术思想来源归结为晚清民初,当时的新史学、经学中的汉宋兼采、诸子学复兴、国粹主义等,都是其思想来源。其思想发展脉络是先从文学入手,转而治经学、子学,*后归于史学。第三,给宾四先生学术定位,揭示其学术思想的得失。把他的学术置于晚清民初学术史考察,侧重与同时代人比较,突出他的文化史学特色。由于他的文化史学以学术思想史为重心,因此尤其突出在这一领域,如经学、子学、玄学、佛学、理学、清学等方面的贡献。另外,也指出他学术思想的不足,如治史感情因素偏重、只从文献治考据等。第四,介绍了宾四先生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出版修订情况及原因。同时也介绍了当前学术界研究他的概况,并给予评论。*后对戴逸先生、曹鹤龙先生、刘卓英女士、房德邻先生、大华兄给我机会出版此书,表示感谢。也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弟弟多年来的帮助与支持。需要指出的是,我的研究是初步的,书中可能会有一些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汪学群于北京安华西里1998年元旦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