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主编:萧贵毓/等 |
| 出版社 | |
| 出版时间 | 2001-10-01 |
特色:
片断:二、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对加深理解邓小平理论的意义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这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为了完整地、准确地、系统地掌握这一理论,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把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提到应有的位置,是具有多方面意义的。首先,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有助于开阔眼界,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把邓小平理论置于社会主义思想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认识和把握。我国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在论及理论研究时曾经把他的治学经验概括为:“沿流溯源,究其尾首。”这就是说,学习社会主义思想史能够使我们懂得,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转变为科学的,科学社会主义怎样从西欧传播到世界各地,从理论传播发展为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再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扩展,直至开辟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学习社会主义思想史,能够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怎样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这个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还能够使我们切实掌握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规律,进而运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指导新实践,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其次,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有助于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对待历史遗产,在总结和借鉴正反两方面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社会主义思想史其实就是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其中,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则是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理论表现和科学总结。我们知道,一切现实的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都是历史的产物。世界的今天是过去历史的延续,而今天的奋斗又描绘着未来历史的画卷。不懂得过去的历史就不懂得今天的现实,也就不懂得未来世界向何处去。人们总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总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引出对现实和未来的分析。总而言之,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把认识对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在一起,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历史运动过程来看待。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也必须如此。因为这个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的呼唤,同时也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不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了解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就无法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再次,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有助于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的界线,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别、分析和批判能力,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社会主义思想史不仅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反映了它的先声——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其他各种非无产阶级、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演变轨迹,描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其内部滋生的各种机会主义的或教条主义的、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分析了科学社会主义同这些思潮、流派和倾向之间矛盾、冲突与斗争的过程。当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正是从以往复杂曲折的历史演化而来的。要想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邓小平理论,就必须善于进行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只有从这种比较和观察中,才能真正认识到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认识到这个理论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后记:后记《社会主义思想史纲》一书,是我们在向中央党校进修班、培训班和研究生学员多年讲授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基础上,在杨春贵副校长关怀下,在知名专家江流、赵曜、张式谷等指导下,经中共中央党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写出版的。参加本书撰写的有(以姓氏笔画为序):王红(第8、11章)、王惠群(第1章)、白平浩(第17、19、24章,第三编前言)、刘玉芬(第17章)、刘海涛(第14、15章)、严书翰(第27章)、李明(第20章)、杨金范(第23章)、张中云(结束语)、张式谷(绪论)、张海燕(第7、8、9、10、12章,第二、四编前言)、姜跃(第16章)、赵曜(总序)、秦德芬(第26章)、萧贵毓(第2、3、4、5章,**、五编前言)、崔清莲(第18、22章)、彭佩文(第6、13、21、25章)。全书由主编萧贵毓、张海燕负责组织编写、统稿和定稿。朱可辛参加了编辑工作。本书承蒙中央党校赵曜、汤友伦教授、北京大学阎志民教授的审阅,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吸收了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得到有关同志的热心帮助,在这里一并致谢。教务部常务副主任岳长龄、副主任李援朝同志、教材处徐跃、吴凤琴同志参加了本书的编辑和编务工作。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读者赐教。编者一九九七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