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何勤华 |
| 出版社 | |
| 出版时间 | 2003-08-01 |
特色:
《民国法学论文精萃(**卷)基础法律篇》时间跨度从1911年至1948年。其时中国内忧外患,战乱频仍,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此救亡图存的时代,一大批法律学者,苦苦求索中国与发达国家法制移植之路,希冀中国走向健康发展的法制之途,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救亡图存。 诚如主编所言:“这些论著中,虽然有不少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但也不乏优秀精品,它们是中国法和法学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样的评价绝非溢美之辞。 仅举《民国法学论文精萃(**卷)基础法律篇》几例说明: 1、该书**篇是丘汉平的论文“法律之语源”,第二篇为傅文楷的论文“法律之渊源”。前者首先对“法”在中国语源中的含义进行了考证,引经据典,上下钩沉。然后对照罗马法中“Jus”一词的含义,作了比较论证。后者将法律渊源分为实质渊源和形式渊源,实质渊源又包括历史渊源和法律渊源,论理深入严谨。 2、第23篇“中国法律教育问题几点”。作者芮沐,为当今法学界泰斗人物,年逾九十有五。该文为1926年芮沐先生28岁时所作。文章指出当时中国法律教育问题四项缺点:一、本国法律人才缺乏;二、偏重现行法而疏忽对法律本质的研究;三、研究外国不得其法;四、本国各学校法科着重知识的灌输而不及方法之教授。对比今日,仍有振聋发聩之感。 3、第29篇“先秦‘法’的思想之发展”。作者翦伯赞,著名历史学家。作者仅抓住几个代表人物:杨朱、申不害、慎到、商鞅、韩非,逐一评述,先秦法的思想脉络即勾画出来,作者对史料的把握和视角的独特值得一提。 其他如关于两大法系比较分析论文也多有创见,限于篇幅,难以一一叙述。另外,该书两篇论文尤应一读,第41篇“世界法律地图”,为译作,文章不长,是对世界法律体系的宏观鸟瞰。*后一篇“苏维埃法理学与社会主义”,也是译作,对19世纪30年代苏联轻视私法提出看法,认为私法也是人类法文化的重要财富。二文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均属“另类”。 学术论文不在长短,贵在创新。该书64篇文章各有所长,风格迥异,其中更不乏文采飞扬,淋漓畅快的方家手笔。 主编在序言中说:“由于时间的流逝以及保存条件的局限,这些论著有些已成为孤本(孤篇),有些纸张发黄、发脆,轻轻翻动即会破裂、掉页,面临着湮灭的危险。对此,我们非常心疼和焦急,……”作为学者在民国时期存量不多的法律史料的发掘中,可谓披沙拣金、呕心沥血,发此感叹,个中甘苦可想而知。但能让现在的读者从容看到民国法学论文精萃,让专家学者方便利用有关材料,实为法学界幸甚之事,由此也更加感激编选者之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