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目间接检眼镜的临床应用

作者主编:魏文斌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2-01

特色:

片断:在1878年电灯发明之前,反射式检眼镜基本上没有改变。1910年寿命较长的检眼镜小灯泡和干电池的出现彻底改革了直接检眼镜。在美国,单目直接电检眼镜发明以后,间接检眼镜当时未能普遍被医生接受,然而在欧洲,此技术仍然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1883年,Adams发明了有头带的单目间接检眼镜,这样检查者可节省手持检眼镜的麻烦,解放了检查者的一只手,不必放下检眼镜才能画眼底图。瑞典诺贝尔奖获得者AllvarGullstrand用公式表示出检眼镜的光反射规律。1920年,Zeiss光学公司根据Gullstrand的理论制造出小的双目间接电检眼镜。1931年至1970年,Bausch和Lomb以AllvarGullstrand的早期设计为基础,制造了台式双目间接检眼镜。此种检眼镜所获得的影像为直立的眼底图像,这对教学很有帮助,但因为调整仪器的过程很繁琐费时,而且观察前部眼底也有困难,故未能得以推广。1947年,Schepens制成双目间接电检眼镜,他的早期模型类似Adams设计的单目间接检眼镜,不久,经过多次改进,双目间接检眼镜在检查眼底方面显示出了突出的优越性,在美国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这是现代双目间接检眼镜的雏形,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例如将光导纤维置于检眼镜的照明系统中,以减少热量的产生;微型卤素钨丝灯和二色滤光片的应用增加了眼底照明的强度;单色光灯源在增加对比度、减少色像差、有利于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定位等方面有很大进步;其他如滤光器与光源结合,在静脉注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口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中应用,等等。近年,为临床应用的轻型双目间接检眼镜系统得以发展,同时将袖珍彩色电视摄像机与标准的双目间接检眼镜结合进行连续摄像,或与彩色眼底照相机相结合用于拍摄眼底照片。在聚光透镜即物镜方面,人们也做了大量改进,生产出各种直径和屈光度的物镜,以减少色像差,使成像清晰,如13D、20D、28D、30D等。涂膜物镜可减少反光干扰,黄色聚光物镜可吸收波长短的蓝、紫光,避免检眼镜光源对视网膜造成光照损伤。另外,Trantas(1900年)*早发明了巩膜压迫法以检查周边部眼底,但他当时是用拇指指甲压迫眼球,且使用直接检眼镜。1951年Schepens制造了指套样压迫器。然而,有一些学者认为,压迫巩膜会造成视网膜裂孔或会使眼压升高。但随着双目间接检眼镜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适当压迫巩膜,对于无伤口的眼球并无危害,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目前,双目间接检眼镜因其具有直接检眼镜无法相比的优点而被越来越多的眼科医生接受,可以这样说,一个受过良好正规训练、但未掌握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医生,已是落后的一代。在西方国家,双目间接检眼镜的熟练应用已是临床眼科医师的基本功之一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