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麓婚碑的变迁

作者黄海/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06-01

特色:

瑶族老人寿终正寝后,不施火化,不行土掩,也不是水葬天葬,而是装殓入棺后,夜里抬至人迹罕至处、面水傍山的悬崖绝壁上的岩洞中去集中停放,让其自然风化,史书上称之为“炕骨”、“瘗尸”,俗称“崖洞葬”。瑶族岩洞葬的葬俗兴起自哪年哪代,无人能知,人们只知道世世代代传诵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古老古代的时候,人死以后还不是像现在这样实行岩洞葬,而是兴的肚腹葬。那就是老人快要断气,还在弥留的回光返照时刻,同族的同胞兄弟们就都一齐团聚在他的身旁,用*动听的话语安抚老人说:“您放心去西方吧,您妈在那边等着您呢!在那边您可以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玩好的,不像在这边那样挨冻受饿!您也不要挂欠这边的崽女,他们都已长大成人,就是小的也还有房族爷崽照顾他们,您放心去您的吧,不要再回头看了啊!”待老人一落气,在场的年轻娃崽们就自然地围成一圈,面朝老人,每人把两只手伸开来,互相搭在肩膀上,绕着尸体兜转圈圈,边转边“啊喂!啊喂!”地呼喊,同时用脚拼命地跺着地板,发出“叭嗒、叭嗒”的有节奏的震撼声,人们称这种方式为“笑舞浩歌、驱魂撵鬼”,据说在这种时候,跳得越高,喊的声音越响亮,大家的情绪越欢快激昂,那就是对死者越敬重,死者才越乐意到阴间去,而不再留恋阳间,当野鬼作坏事,骚扰活着的人。那时候,有瑶人兄妹两个,年纪尚小,陪着年老多病的老母亲生活,母亲十分爱抚自己的儿女,有好吃的东西,总是自己舍不得吃,留着给两兄妹吃;两兄妹也很懂事,在外面找得能吃的东西都拿回家来给母亲吃,哪怕是捉得一只蚂蚱也要带回家烧给母亲品尝,母子三人相依为命,互相体贴、互相照应,感情很深。一天,兄妹俩在坡上放牛,刚把牛群撵到草场,就看见一头母牛草也不吃,大汗淋淋,东躲西藏,烦躁不安,嗷嗷乱叫,显得痛苦不堪。兄妹俩以为母牛病了,折来*嫩的青草,舀来*甘甜的泉水,精心调喂母牛,但母牛都总不理解兄妹俩的情意,仍旧辗转反侧,啼叫不安,兄妹俩急得放声大哭。直到日影西斜,母牛拼尽了全力,一条小牛犊生下来了,母牛这才安详地舔着小牛崽悄然入睡,兄妹俩也才破涕为笑。这件事给兄妹俩的印象太深了,从这以后,兄妹俩一直在想:“母牛生小牛崽都这样痛苦,那我们的母亲养育我们难道不也是经过这样艰难困苦煎熬过来的吗?!如果以后我们的母亲哪一天死了,人家也要割她的肉煮来吃的话,那我们还对得起母亲吗?”兄妹俩越想越觉得不合理,立志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这种残忍的世俗。兄妹俩想啊想啊,后来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来。不久,母亲便病逝了,兄妹俩一直隐瞒着不向族人报丧,悄悄地将母亲的尸骸用木板装殓好,趁着夜色的掩护,抬送到他们放牛时就早选好的岩洞中藏瘗着。那岩洞十分秘密,上有密林荫蔽,下有深涧流水断隔,人莫知其处。母亲很久不露面了,寨子里的人猜想一定是死了,于是就像以往那样,邀约了众人来到兄妹俩家里,吵着要分她们母亲的肉吃。兄妹俩先是哄骗说,母亲去外面做活路了还没有回来。众人不信,苦苦相逼。兄妹俩被缠得没有办法,只好如实吐露了真情。众人不听则已,一听说是拿去山洞藏了,十分气愤,大骂兄妹俩:“从来古老古代,人死了都是要拿出来分吃的,你们不也是照样分吃过人家母亲的肉吗?”兄妹俩不慌不忙,一面从火炕上取下那一串串长满扬尘的人肉,一面解释说:“这些都是过去我们不懂事时,分得你们大家母亲的人肉,现在当面还给你们吧!”众人仍然不依,还请了寨老头人来评理。兄妹俩见众人是乌龟吃称砣铁了心,硬是不闻血气不撒手,不见兔子不放鹰了。于是也转向头人,哀求说:“既然大家一定要吃肉,可是如今我母亲的肉可能已经臭烂,吃不得了,不如将我们兄妹俩喂的牛杀来分肉给大家吃,就用牛肉代替我母亲的肉吧!”P36-38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