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二阶立场/扫苗科学

作者刘华杰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9-01

特色:
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本性是什么?作者试图站在“1。2阶”这样的“分数阶”立场上看待科学问题,于是书名取《一点二阶立场》。按主题内容分成:科学哲学、博物情怀、科学文化和科学传播。一些是稍长篇的论文,更多的则是杂文和评论。文章内容颇杂,但均与科学有关,均与对科学的元层次问题的关注有关!作者自述:科学充斥着现代社会,人们无时无刻不享受着科学的恩惠或者说受到其冲击,但是我们对科学又是那么陌生。科学为人类敞开了新知识的大门,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世界,科学是真正博大而精深的。科学在不断发展,科学发现是不可预测的。科学会将我们引向何方,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科学指导下的现代技术,支撑了人类的生存,也加快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活动的速率,让人们不得不思索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贫富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在这个时代,多角度反思科学决不是凑热闹。科学是什么?从某一个具体角度,都可以容易地给出描述。但就整体而言,我们的确不了解科学。当科技复杂到一定程度,科学传播就变得相当困难。科学写作中的拟人、比喻等修辞似乎不可避免。埃吕尔(JacquesEllul,1912~1994)曾用“自主”(autonomy)解说技术,道金斯(RichardDawkins,1941~)曾用“自私”解说基因,科学社会学家柯林斯(HarryM.Collins,1943~)更用《圣经》中的一种怪兽“勾勒姆”(Golem)隐喻科学和技术,哈员马斯(JurgenHabermas,1929~)干脆说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对科学的反思仍然局限在学术界小圈子中,多数人并不反思科学。他们认为自己对科学之为何物,有着天然的、朴素的、正确的理解。在许多人看来,科学代表着真理,不但如此,凡贴着“科学”标签的事物,都代表着真理。姑且不论科学与真理是否是同一类东西,被视为科学的事物就代表真理却相当成问题。但是,世界的意义恰如哥德尔所言,是“事与愿违”,真科学未必在现实中更当真理使用,假科学却常常借科学之名兴风作浪。在此两难境地,是捍卫科学的纯洁性呢,还是抨击科学的霸道呢?天真的想法是,当然要捍卫科学的纯洁性,而科学并不霸道,反科学并不成立。但是,总是有“理想的科学”和“实际的科学”,它们从来不吻合。于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K)虽有多种缺点,但它揭示了实际运作中的科学,多少修正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理想中的科学”观念。并不是说理想的科学不重要,而是说不能因为追求纯粹而忘记了现实。本书作者面对以上的矛盾,尝试对科学的事物作出个人的理解和评论。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这只是一种声音。作者不敢声称解决了什么问题,悟出了什么道,一切都在追寻之中。那么这种努力的意义何在?可以模仿道金斯的话:不要问生命有什么意义,也不必担心生命会失去意义,今天我们能够思索、能够反省,本身就是个奇迹。况且,思维的力量从来就不局限于抽象世界,我们的确在参与世界的进化,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的“范成者”。我们不能得意忘形,甚至没得意(自以为得意)已忘形,而耻于面对眼下具体的事物。所谓只在乎“道”而不在乎“器”。这是一个假象,非知识分子正是通过生活琐事识破这个假象从而错误地蔑视知识分子的。道、器应当结合,事实上从来也不存在完全脱离了道的器和脱离了器的道。只会高高在上论道,眼高手低,再好的道也没了基础。回到现实,正视民间,关注社会底层,便成了考验人文学者的一道测验题。基于此,不存在“不足与谋”的话题和讨论对象。佛法在哪里,真理在哪里,科学的本性是什么?自然有解。当然,既是做学问,就要多几根弦,多角度考虑问题,既要深入也要跳出,“变焦”是也。不同焦距下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事物。本书作者试图站在“1.2阶”这样的“分数阶”立场上看待科学问题,于是书名取《一点二阶立场》。按主题内容分成:科学哲学、博物情怀、科学文化和科学传播。一些是稍长篇的论文,更多的则是杂文和评论。文章内容颇杂,但均与科学有关,均与对科学的元层次问题的关注有关。阶数(order)的高低并不代表水平或者真理程度的高低,仅仅是立场不同罢了。作者尝试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分析同样的事物,是否可行还不得确证。副题“扫描科学”(ScanningScience)的意思是,以科学为对象,对科学进行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韦氏英语百科词典》(Weberster’sEncyclopedicUnabridged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1996)对“扫描”(scan)的解释包括:(1)toexamineminutely,scrutinizecarefully,(2)toglanceatorreadhastily,即“扫描”既有细致考察之义,也有粗略观看之义。在信息时代,“扫描”有了更丰富的内涵。用扫描仪扫描图象,有多种方式(如黑白,灰度,24位彩色,36位彩色等)和多种精度(50dpi,200dpi,300dpi,甚至3000dpi),还有透射式扫描(扫底片)和反射式扫描等区别。但无论如何,原件与扫描件总有差别。特别地,扫描件不仅仅是单向地逼近原件,还有歪曲和构造(如插值)。我们可以类比地理解对科学的元层次考察。副题的“动宾结构”(英文为v. ing+n.)使人想起《建构夸克》、《改变秩序》、《捏造科学》、《书写生物学》、《打造科学》等SSK作品。这暗示着对SSK工作的重视,但并不意味着我完全同意SSK的观点。要理解科学,就要不断地扫描科学,既需要宏观低精度扫描,也需要微观高精度扫描。两者结合起来,才有上面说的“变焦”效应。本书共收有40幅插图,除注明来源者外,图片皆由作者本人拍摄。作者2001年夏于北京西三旗

片断:进化故事的启示人生短暂,人死后只有两样东西有机会流传后世,一种是其基因(gene),另一种是其拟子(meme)。没有后代的人,前一种可能被剥夺了;没有思想的人,后一种可能也就自动放弃了。过去结婚讲究门当户对,尤其是王室贵族,目的无非是不让出身低微的下等人基因混入。除了社会层面的考虑,这种陋习有部分道理,皇室“高贵”的基因的确能世代传递下去,如果宫廷内避免了通奸生育的话。可是遗传是特征衰减的过程,基因也许是不朽的,基因重组与结合却会使任何一个个体都必然零零碎碎地消失。“伊莉莎白二世是英国征服者威廉的后代,但是她很可能只有这位古老国王的几个基因而已,我们无法在复制中找到其个体不朽的特征。”基因是自私的,这只是形象的比喻,基因并不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个体人。在生物学意义上,人真的是要粉身碎骨,消失得无影无踪。人悄悄地来,比划几下(像戏台上的表演),又悄悄地离去。抛开漫长的生物进化史,现实地看问题,每个人都偶然地降临这不恶也不善的世界,出生之时他或者她带有父母各自一半的染色体,继承了上一代的遗传信息。下一代又重复着各取一半交配生子的模式。人自以为高贵,但放在进化的长河中,人只是基因机器,是基因随机搭乘的一辆便车。人只是传播基因的机器?按照道金斯的论证,的确是这样。不过道金斯说,人们不应当过分强调“只是”两字。道金斯是谁?一位搞科普的。这是对他的一种称呼,还有更惨的“达尔文的牛头犬”一说。其实道金斯是一位动物行为学家,廷伯根的学生。他是萨根逝世后,世界上*著名的科学作家——国内常译成科普作家。他是搞科普的,但也是一位重要的新达尔文主义进化论学者。“自私的基因”的观念在进化生物学中,经过他的伶牙俐齿,早就由异端变成了正统。目前,他的正业恰好是“科普”,他的正式职称是牛津大学“公众理解科学教授”。他的著作都很畅销,如《自私的基因》、《盲人钟表匠》、《伊甸园之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有中译本)、《不可几的攀登》等。美国公共广播网(PBS)记者问道金斯:“如果我们是基因机器,于是我们的行为也是由基因编好程序的,你好像是这个意思。但是基督教会说有一种东西叫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关于我们的行动给了我们一种真正的选择,自由意志使我们能够有效地超越生物学。作为一名科学家,你对此有何看法?”道金斯说:“我很赞同这样的观念,我们可以用自由意志超越生物学。我的确总是鼓励人们这样做。我的**部著作《自私的基因》许多内容说的就是,我们必须理解作为基因机器意味着什么,被基因编了程序是什么意思。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武装起来,逃离被动,我们才能有效地使用大脑,利用我们的意识智能,逃离自私的基因的专制,去为我们建造一个新的生命。此生命就‘自我’而言,多少要强于达尔文意义上的生命。达尔文的世界,我们的祖先就是从中选择出来的,井不是一个令人很满意的世界。大自然真的充满了血腥。当我们一同坐下来述说、讨论并决定我们想如何运作我们的社会时,我想我们应当把达尔文主义视为一种令人畏惧的警告:我们不应当那样来组织我们的社会。”按照自私的基因理论以及进化生物学,人生确实苍凉。但正如开头提到的,除了基因,还有“拟子”!人生的意义要从这上……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