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范曾 |
| 出版社 | |
| 出版时间 | 2004-01-01 |
特色:
译者的话——郝妮丽 阅读本书,对我是一次极佳的学习经历。在每幅精彩的画面之外,范曾教授的评论启示我理解中国艺术,同时,它们也让我深入了解一位杰出的中国艺术家——范曾先生的精神。我感谢范教授的书,感谢他对翻译和注解的热心支持。从那长长的参考书目您可以看出本书所包含的丰富知识。翻译拓展了我对于中国诗歌、文学、哲学、历史、神话、民俗以及对中国各宗教信仰、艺术、书法史论的理解。通过翻译,我结识了不少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古代杰出人物,而此前,我对这些领域所知寥寥。 在由不同语言间翻译所能遇到的一般情况之外,本书尚有另外的问题。范曾语言的文性很强,他的表达具有多重意义,这些表达方式都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学、史学和哲学。也许其中的一些需要逐字去理解,但字面上的翻译很可能会损伤字句间引申的涵义。必要时,我们会在济释中给出原文并尽力阐释范曾语言的涵义。在多数情况下,如果可能,我们会给出已有的英文译本并注明其出处。对于中文注释,或者因为找不到相应的英译本,或者我们认为其翻译并不符合范教授的旨意,我们即自行翻译作注。 在特拉维夫大学亚系,我的博士导师欧永福教授和张平博士给予我*大的帮助和鼓励,我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激。*后,我想感谢通读了全部译文并对英文和一些疑点提出修改意见的我的朋友Chava Banai。这本书的出版,应是我对他们所有帮助的报答,书中倘有错讹,则是我的责任。译者的话——刘波 没有妮丽出色的工作,无法设想可以完成这次翻译,为此我感谢妮丽所做的一切。在过去的八年间,范曾教授严格的督导和启发、激励,指引我在古典和文化的道路上开掘、拓展,对于先生予我的影响,我无法用语言描述,惟有奉上一瓣心香;我还要感谢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安易老师,她丰厚的古典诗词修养和她不厌其烦的耐心帮助我完成大量脚注的查考。 范曾先生的文学语言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化积淀,是很不容易翻译的。我们往往会同时在多种翻译中选取*恰当的表达。尽管我们竭尽全力,一定还有不少地方有失先生的意旨。书中的疏漏甚至错讹之处皆由于我个人的水平所限,我将对此深表歉意并恳请识之士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