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作者陈建平主编:卞玉清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5-01

特色:

内容提要根据建设部《建设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规定》,本书按照适应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编写而成。全书共分七章,前二章为概述、施工质量控制概况,后五章为钢结构工程施工阶段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质量控制及介绍质量控制的基本工具与方法。本书对工程质量标准作了适当的叙述,便于学员解决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实际问题。本书按照建设部相关文件精神而编写,为上海市钢结构制造及安装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必读书之一,也可作为全国相关专业的培训教材。片断:**章概述**节质量管理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促使企业领导深刻感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紧迫感,清醒地认识到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是争取顾客、占领市场和发展企业的根本保证。有人比喻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着“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不是一场使用枪炮的流血战争,而是一场“软刀子”大战,一场商业竞争大战。而在这场战争中克其致胜的武器就是质量。谁对影响质量的各个方面实行有效控制,谁就有赢得这场战争的主动权。正如世界著名的管理专家桑德霍姆教授所说:“质量是打开世界市场的金钥匙”。质量管理就是适应这个要求,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学习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是为了从质量管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寻求它的发展规律,把握它带有共性的实质,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质量管理的产生、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进而运用此客观规律来指导我们质量管理的实践。质量管理成为一门新兴学科,是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逐步形成、充实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早提出质量管理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进美国的一整套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结合本国的实际,又将其向前推进,使质量管理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80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0/TC176)颁布了IS0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它既是适应国际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为企业完善质量体系,对生产过程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促进企业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指导,它的产生顺应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适应了企业和顾客以及其他受益者的需要。质量管理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日益完善的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检验阶段又称事后检验阶段,是质量管理发展的*初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特点是,资本家主要凭个人的经验和判断进行管理,在生产中,工人完全依靠个人自身经验和手艺技巧来操作,来保证质量。20世纪初期,随着市场范围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日益发展,资本家从长期经营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要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站得住脚,赚到更多的钱,争取更高的利润,只有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如果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适应这个要求,产品质量低劣,在顾客中失去信誉,那就不仅赚不到钱,连企业也无法生存下去。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对产品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不适应这情况,就会给企业和工程带来极大的危害。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机器化大生产方式逐步代替手工操作,零部件互换性、标准化、通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管理革命。其中,美国的工程师泰勒研究了从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工业生产的管理实践,创立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在他提倡的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的理论中,要求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进行合理的科学分工,建立专职管理(包括质量方面的专职管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泰勒认为应当把计划与执行、检验与生产的职能需要分开。实行这种职能管理制,一方面使管理与生产分开,另一方面又使所有管理者只承担一二种管理职能,形成计划、执行、检验三个方面都各有专人负责的制度。产品质量检验就是这样提出来的。这是历史上**次把质量检查职能从直接生产中分离出来,把担任专检的人员从生产工人中分离出来。这种制度把过去的“操作者质量管理”变成了“检验员的质量管理”,标志着进入质量检验阶段。从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由于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单纯依靠检验,限于对产品质量事后把关而已,并不能预防生产过程中的废品的产生,同时也会产生检验漏网,造成质量事故,影响企业信誉。因此它的管理效能有限,按现在观点来讲,它只是管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1924年,美国统计学家休哈特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学原理提出“预防缺陷”的概念。他认为,质量管理除了事后检验以外,还应做到事先预防,应在发现有不合格产品产生时就要注意预防,采取措施予以制止,提出控制生产过程质量、预防废品产生的具体方案。他创造了统计质量控制图等一套预防质量事故的理论,并于1931年出版了《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一书。当时,美国的通用、福特汽车公司等少数企业,在质量管理中采用了他所介绍的统计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统计学家如道奇和罗米格两人一起提出在破坏检验情况下采用“抽样检验表”和*早的抽样检验方案,为解决这类产品的质量保证问题提供了初步的科学依据。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成熟程度的限制,对产品质量和管理质量的要求还处于较低水平的状态,因此这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科学方法不为人们充分认识和理解,未能被广泛推广。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