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全真教论稿

作者王志忠作者国家:中国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08-01

特色:
儒道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它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感情和强大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均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几千年来战胜一切困难、经过无数险阻、始终言文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武器,在今天仍然显示着它的强大生命力,并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详细介绍:道教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和发展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可是研究道教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历史却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尤其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对道教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不过是近二、三十年间的事情,这看起来多少与道教在中国历史上,在哲学、政治、宗教、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甚相称。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在道教发展。演变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道教文化,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滋养并孕育出的一朵奇葩,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乃至未来,都将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神奇的魁力。道教文化主张宽广能容,虚怀若谷,尊重他人,善于向不同的文化学习,认为应该像海纳百川一样的融摄百家之长以不断地丰富自己,故能经常自我更新,充满勃勃生机,可以经久不衰。正如司马谈所说:“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故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在新的世纪到来之际,一定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融摄西方文化的精华,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道教认为,天地间的一切财物,都是。天地和气”所生,不应为少数人所独占,为少数人所私有,更不能以此为资本去敲诈和掠夺别人,它主张每个人都要有济世度人的社会责任感,强调在社会生活当中,每个人都应遵守社会的公共准则,要友善地对待他人,在人与人之间要实行互助互爱,要“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认为“天道助弱”,“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主观愿望,“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人间正道”。这对于解决现代社会关于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竞争与公平,竞争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个人生活准则上,道教强调要尊道贵德,惟道是求。为了求道,必须保持恬淡无欲,清静素朴的思想,教人“抑情养性”,不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徽",“去甚,去奢,去泰”,这对纠正当今社会泛滥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也具有釜底抽薪的意义。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道教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认为“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元气有三,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这天地人三气应当相互协调,“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太平经的,方能“并力同心,共生万物”。道教的这种思想,首先是承认宇宙间万物都有其合理性与平等的存在地位,主张让宇宙万物任性自在,自由发展,自足其性,“存亡任天”。人应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应当以征服者姿态高高凌驾于自然之上,进行无休止的掠夺,因为人与自然是“同体一气”的,对大自然无限掠夺和破坏的*终结果,也必然导致人类自己无家可归。这些关于提高环保意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证可持续性发展等目前已浮出水面的诸多严峻问题的思考是非常深刻并超前的。西方有句俗语:要想看到美丽的彩虹,就必须忍受下雨。道教文化的精华不能脱离道教这一神学宗教而存在,糟粕也可以转化为*肥沃的土壤,为道教这一神学宗教的发展,演变提供充足的养料。这也许就是我们必须深入道教内部去研究道教的目的和必要性之所在。明清之际道教整体的“颓波日下”,是整个中国封建制度“天崩地解”的一个缩影,全真教在这一历史时期经过萧条、整合到中兴,这一历史现象不仅说明了全真教自身的适应性和兼容性,也体现了全真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具有自我更新、自我改善、自我发展的勃勃生机。王君志忠的博士论文《论明清全真教》从全真教的衰落到中兴的问题切入,对全真教的这段历史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研究,并且进一步把视野扩大到这一时期整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小见大,由表及里,显示了作者作为一个青年学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学术功底和洞察力。这次出版之前,又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了些校改。这一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道教断代史研究的一个空白,作为作者的指导教师,我希望他能以此为起点,虚心向学术界前辈学习,在道教研究领域继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是为序。卿希泰2000年6月5日于四川大学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