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斥与吸收:教育视域中的理学与佛学关系研究

作者张学强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7-01

特色:

作为对周敦颐开创的理学的重要的继承者与完善者,程颢、程颐在构建其教育思想体系时,如何处理同佛学(包括道教)的关系便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虽然说二程各自走过的学术道路不同,学术风格也有很大差异,但从根本上讲,两人的学术思想则是一致的,他们同宗儒家道统,一致反佛,并能根据各自需要吸收佛学思想,对儒学尤其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故合论之。 与同时代排佛甚力的理学家张载相比,总的看来,二程对佛学的态度要缓和些、圆通些,涉及面更广泛些,这有助于他们在坚守儒家立场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吸收佛学思想以为己用,从而建立起更为精致的教育思想体系来。二程认为,“异教之书,‘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佛学也有与儒学相合之处,不能认为佛学毫无创见,只是不可因其小同而略其大异,同儒学相比,佛学“本领不是,一齐差却”,因而“其流必害,故不可以一言之中、一事之善,而兼取其大体也”。在二程看来,佛学之害至深,流传至广,而且因其高深之心性论迷惑的往往是那些高明之土,“昔之惑人,因其迷黯,今之惑人,因其高明”,不无忧虑地洞见到佛学在当时的影响已超越了普通民众对其“崇设像教”的盲目信仰,已经达到了对儒家精英知识分子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地步,士大夫相聚,也“大率谈禅”,二程讲: “古亦有释氏,盛时尚只是祟设像教,其害至小。今日之风,便先言性命道德,先驱了知者,才愈高明,则陷溺愈深。” 这种状况首先便对儒家思想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儒家以六经为本、“学而优则仕”的“内圣外王”的教育观念与实践构成了极大的危害,二程讲:“今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也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