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 |
| 出版社 | |
| 出版时间 | 2001-12-01 |
特色: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到“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说学书法要临摹真迹,不能只看石刻。因为当字被刻在石头上之后就失去了它原有的许多韵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印技术的发展,一些名家的真迹也得到了流传。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行书”。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共四十一位文人墨客共聚兰亭,设曲摆宴,大家饮酒作诗,欢畅淋漓,在作诗之后大家共推王羲之为这些诗做序。王羲之酒意乘兴,挥笔写下了这一千古名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浮想联翩,感慨万分。写此序时,本意并不在书法,但却以书法成就,真可谓是“无意佳乃佳,不求工而自工。”达到了书法的*高境界。后来这篇序随着唐太宗殉葬。但唐太宗曾经让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各临一本,所以他们的临摹为研究王羲之的书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本册书中为虞世南临摹的《兰亭序》。虞的书法与王羲之极为相近,可谓是直接魏晋人的风韵。这篇临本笔意温润,骨力遒媚,给人一种简静平和的艺术感受。翻开它细细品尝吧。
被号称为“天下**行书”的《兰亭序》为东晋著名书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如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雅集兰亭(今在绍兴市郊),以为修禊之事,故设曲水之宴,临流赋诗,诗成之后,众人共推王羲之撰序并书,羲之微醉乘兴,即席挥毫,写下了这篇千古不朽之名作。这一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羲之仰观宇宙之大,品类之盛,联想起人生短暂,不禁感慨万千,故而此序不独文笔优美委婉感人,而且书法超逸绝麈,两者可谓珠联璧合,相交辉映,成为千古绝唱。当王羲之以鼠须笔蘸左伯墨,在蚕茧纸上挥运之际,仿佛三才交泰,五合并臻,如有神助,及其醒后,复重书数十百通,神化之笔竟不可再得,此中缘故因是羲之当初书写此序时,意不在书,所以天机自动,一派自然,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不求工而自工”也。可以说这是收法艺术的*高境界。张怀瓘《书议》评谓:“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资自然,风神盖代。”方孝孺亦评曰:“学书家视《兰亭》犹学道者之于《语》、《孟》,羲献馀书非不佳,惟此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譬之德盛仁熟,而动容周旋中礼者,非勉强求工者所及也。”晋人书以韵相胜,这是一种超然于理法之外,而又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也是一种雅逸潇洒的风度,而王羲之《兰亭叙》正是高度体现了这种境界和风度的代表作品当此卷被唐太宗李世民征得后,他更是爱不释手,常於半夜秉烛临摹,*后此卷亦随唐太宗殉葬昭陵。唐太宗生前曾命当时著名的书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各临一本,而此三人皆学王字,唐太宗曾要他们将征求来的王羲之书迹逐一鉴别真伪,因此,可以说在王羲之真迹无一字传世的情况下,他们的临本无疑是研究王字笔法的*佳范本。三人临本中除欧阳询临本失传之外,褚遂良、虞世南临本和冯承素摹本得以传世,合称《兰亭墨迹三种》。 本册《兰亭序》为虞世南所临,虞世南曾得智永真传,与王羲之书法风格极为相近,可称是直接魏晋人风韵。其书内含刚柔,立意沉粹,气秀色润,萧散洒落,虽不外耀筋骨,但极富内涵,耐人寻味。此册临本,笔意温润,骨力遒媚,泯去了点画的锋芒和棱角,给人以一种平和简静的艺术感受。与《冯承素摹本和褚遂良临本的芒角外露的风格样式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况且此本用笔浑厚,点画沉粹,气息淡雅,与王羲之楷书的风貌十分接近,学书者可以从此册真迹中去探求王羲之内▲笔法的精髓并可从中获得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