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陶瓷鉴定与鉴赏

作者李红军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5-01

特色:

1.从地理位置上讲,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地处我国北方的边远地区,这里古时人烟稀少,较之中原和南方地区交通不便,契丹文化不易传播,加之辽瓷的传世品极少,故辽代陶瓷在民国以前鲜为人知。2.辽瓷与宋瓷不同,即使有少数人对辽瓷有些了解,也因其不及宋瓷品种丰富,制作不及宋瓷工整精美,烧造水平也不及宋瓷高,故自宋以来,历代对宋瓷都极尽仿制作伪之能事,而对辽瓷则不加仿制。3.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的长河中(除元、清二朝外),中央政权均由汉族统治者所把持,由此形成了惟我独尊的大汉族主义。在这种民族偏见的影响下,人们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采取鄙视、不屑一顾的态度,一些收藏者也对其怀有排斥心理,故很少有人仿制。民国以后,特别是伪满时期,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日本人开始在我国东北各地进行考古盗掘,辽瓷也同其他文物一样陆续出土。随着出土品种、数量的增多,辽瓷独特的契丹民族风格和粗犷豪放的美学风貌得到日本人的青睐,也引起了中国收藏家和古董家的极大兴趣,特别是辽三彩器更是受到人们的喜爱,于是人们竞相购买、收藏。这样一来,日本人和中国的古董商由于经济利益的趋动,争相仿制,由此兴起了辽瓷的仿制作伪之风。近些年来,盗墓之风甚嚣尘上,大量的辽瓷被盗卖,流散到香港、澳门、台湾及整个东南业地区,甚至在一些欧美国家也有发现,颇受文物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珍爱,于是对辽瓷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也急剧上涨。这种情况一方面刺激了一些不法之徒盗墓之风更加猖獗,另一方面也使得辽瓷仿制作伪之风再度盛行。就目前所知,在内蒙古的赤峰、乌丹等地区均有仿制,仅在赤峰就有十几个作坊,有当地的陶工,也有来自河南、陕西地区复制唐三彩的工匠在那里生产,其仿品大量充斥市场,给辽瓷的鉴别带来许多困难,因此弄清辽瓷的作伪方法和仿品特征,对于鉴别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二)辽瓷赝品的特征辽瓷赝品(即仿制作伪的假辽瓷),有许多与辽瓷的真品极其相似,甚至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尤其是赤峰地区的一些仿制品*难分辨。这里的仿制者有许多是来自河南和陕西的制瓷高手,他们中有一些长期仿制陶瓷器,特别是仿制唐三彩,具有丰富的制瓷经验。他们利用赤峰地区当地的瓷土和彩料(这些原料与辽瓷的原料相同),采用辽瓷的制作工艺,其仿制品极难鉴别。但是,不管它们与辽瓷真品多么相似,它们毕竟是现在的仿制品,无论如何,同八九百年前的辽瓷相比较,或多或少还是有所区别的。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辽瓷的大小、造型、胎质、彩釉、装饰技法、纹饰题材和风格、烧造工艺、烧成温度等特征,并且细心体味和观察,还是可以鉴别的,下面我们就常见的赝品特征做一简略的介绍。契丹立国于916年,干1125年为女真人所灭。辽国建国初期即已产生了陶瓷手工业,从辽国灭亡之时算起距今已有800多年。辽瓷真品由于长期埋于地下,受土壤中的酸、碱和水分的侵蚀,釉面不同程度地失亮,溶于水的化学物质或细泥颗粒浸入白色化妆土和裸露的胎质内,故胎质和化妆土显得旧,在放大镜下观察器胎表面有极薄的腐蚀层。赝品一般未经土埋或由于埋藏的时间极短,故釉面锃亮,光泽刺目,胎质和化妆土很新,一看便知不是旧的。辽瓷真品有包浆,釉面温润而有含蓄的光泽,触摸则手感好,后仿者无包浆,釉面光泽强,用手触摸则光滑有余,但温润不足。辽瓷真品不论出土的还是所谓的传世品,在埋葬和出土的过程中或是使用过程中,釉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划痕,这种划痕有深有浅,有轻有重,没有固定的方向,尤以器物的鼓凸处和棱角划痕*多,而器物的凹陷部分则没有划痕,一般地说划痕自然。仿品或无划痕,或划痕不自然,有人工特意做作的痕迹,或人为乱划一气,不该有划痕的地方,如器表的凹陷部分也做出划痕,这有悖常理。辽瓷真品一般说来胎体厚薄适度,轻重适中,虽然每件同类器物的厚薄都不相同,轻重也不一样,但所差无几,基本是一致的。后仿者可能由于对真品不够熟悉,一时间把握不准,因此,往往是或特轻薄或特厚重,不合乎真品规范。辽瓷真品相对而言大多是胎质细腻滋润,器表平整光滑。仿品由于技术原因,有的胎质干涩,不够滋润,犹如未揉好的面,皱皱巴巴,故烧制时胎质收缩,而导致露胎处常有皴裂,器面不够平整光滑,恰与真品相反。辽三彩器的彩釉虽有深浅的差异,但色彩一般都很纯正,而有的仿品因呈色剂的剂量掌握不准,其色彩浅淡不正,犹如大病初愈之人的面色,显得苍白无力,给人一种病态感。辽瓷真品的铅釉陶器(包括一色釉和三彩釉),釉面开细碎的小开片,开片呈不规则的小方块,俗称“苍蝇翅”。开片系因胎、釉的膨胀和收缩系数不一致,故开片由釉里边向外开,有的开至釉表。新仿者则相反,釉面大开片,开片由釉面外向釉里开,有的开片在釉表面,开不到胎,开片呈不规则的斜线,很少交叉成小方块。辽三彩器的烧成温度较高,一般在1150。c左右,胎质一般都很坚硬,以指轻弹则声音铿锵。新仿者有的烧成温度过高,弹之声响过于清脆;有的烧成温度过低,胎质过于松软,弹之声音沙哑,闷声闷气。辽三彩的胎、釉之间虽然隔有一层白色化妆土,但胎、釉一般都结合得比较牢固,这是因为辽三彩器一般都是在成型后的素胎(即未上釉的胎体)上先挂一层化妆土,然后入窑烧制的,使胎与化妆土结合紧密,*后施釉再入彩炉烘烧,这就增强了胎釉的牢固性。由于在制作辽三彩仿制品的工匠当中,有些是来自陕西和洛阳地区的,他们虽有很高的技艺,是仿制唐三彩的高手,但他们并不完全熟悉辽三彩的烧造工艺。特别是来自洛阳地区的工匠,他们对辽三彩的烧制工艺可能了解得更差一些。因为洛阳产的唐三彩所用原料全部是优质高岭土,其胎质洁白细腻,根本不施化妆土,所以他们对辽三彩器的工艺流程一时间搞不清楚,故用的工艺流程是先烧素胎,然后挂化妆土,再施釉入彩炉焙烧,而彩炉焙烧的温度低(约为880~960℃)。这样一来,胎与釉之间隔一层化妆土,胎与化妆土并未烧结在一起,只是附着在器胎的表面,加之烧制过程中胎与化妆土的收缩系数不同,导致彩釉与胎之间结合得更不牢固,犹如在满是灰尘的木板上涂油漆一样,胎、釉虽然貌似结合在一起了,但极易爆皮脱油。辽代的单色釉陶器均采用蘸釉法施釉。其具体方法是用手捏着器物的底部,器顶朝下在釉缸里蘸釉。在蘸釉的同时,由于手按的力量和大气的压力使釉浆不可避免地进入器内(进入器内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器物浸入浆内的部位深浅),进入器口内的色釉与浸在器皿外的色釉失相同的。……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