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李晓华主编:杜丽华 |
| 出版社 | |
| 出版时间 | 2000-04-01 |
特色:
片断:研究简况一、语言传播发声艺术研究的对象语言传播发声艺术是研究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发声技能技巧的一门学问。语言传播在这里主要是指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它是传播者在特定环境中通过电声系统进行的有声语言传播活动。“特定环境”是指根据广播电视传播需要设置或选择的语言环境,如广播直播室、电视演播室,为保证语言的清晰度,通常需安装吸音装置;在这种工作环境中,播音员、主持人是面对话筒或摄像机镜头说话,一般眼前没有直接的交流对象,只能跟想象中的虚拟对象进行交流。“电声系统”包括广播的或电视的、直播的或录播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等各种的电声系统。有声语言一般可分为两大类:日常生活口语和艺术语言(艺术化的口语、书面语的口头表达)。前者无特殊要求,以交流顺畅、听得清楚明白为好。后者则有较高的要求,讲究发音用声的艺术性。广播电视传播语言属于艺术语言。在语言传播活动中,传播对象、传播场合、传播方式等各不相同,对发音用声的质与量,都有不同于日常生活口语的特殊要求。传播者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发声技能技巧,才能较好地完成其传播任务,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语言发声研究包括两个相关的方面,一是对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的发音研究;二是对语言用声的研究。发音属于语音学研究的对象,侧重于音位系统及其发音方法的研究,发音训练较多地与咬字器官动作有关。用声属于艺术嗓音学研究的对象,侧重于对气息、共鸣、制声、声音弹性等的控制、调节研究,用声训练与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动作联系紧密。前者涉及语义,后者与感情相关。我们所说的语言用声跟声乐用声不同,它和语音关系密切,发声能力与声音效果,*终都要落实到词语、句子的发音上,落实到有声语言表达中。正因如此,吐字归音一直是语言用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这里研究的语言发声重点在用声方面。语言传播发声就其技巧性及其所带来的听觉美感来说是一门艺术。它是需要经过科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技能技巧。同时,经过发声训练之后,不仅语言发声能力可以大大增强,而且能够美化声音,丰富声音的表现力,使之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是,语言传播发声所能给予受众的这种听觉美感与纯粹的艺术语言美感又有所不同,它往往和语言传递信息的实用性相伴随,因此,可以说语言传播发声是语言发声的艺术化形态之一,但它不是一个纯审美客体。总之,语言传播发声艺术是从物理(声学)、生理(发音器官、机理)和心理(感受、感情)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释用气发声的规律与训练方法的一门科学。二、语言发声研究的历史我国语言传播发声艺术研究是在电子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应运而生的,同时,它与传统的汉语发声艺术研究也有不解之缘。汉语发声研究,在我国*早可追溯到唐朝,它始于对戏曲歌唱吐字发声的研究。在古人的戏曲唱法论著里,有不少关于汉语发声艺术的精辟见解。后记:《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发声艺术概要》是教育部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的同志,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承蒙恩师张颂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特向他表示深挚的谢意!这本书是概要性论著,它根据广播电视节目样式的变化,从研究语言传播实践与发声教学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总结新经验,探求新方法,力求在理论体系上有所创新,并使其在指导实践方面,具有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实用性。读者不难看出,这本书在理论上,侧重于宏观的、动态的分析阐释,举例较少,还使用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新概念。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读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有了一些语言发声的实践,就能很快化难为易了。为了便于教学使用,以此书的理论框架为基础,还将编写一本语言传播发声教程。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本人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作者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六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