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播音艺术

作者张颂/等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9-01

特色:
编辑说明:说明本书虽是一本论文集,但也可以说它是自1979年至1989年中国播音历史的一面镜子。作者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记述了播音的发展历程,剖析了时代赋予播音的特殊性,揭示了番音未来的光明前景。本书在播音基本规律、表达技巧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在求得社会共识,建立中国播音学方面作了开拓性的阐述。本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广播电视播音研究论著。广播电视工作者,尤其是播音界同行,教学人员,爱好者均可从中得到些许启发。

片断:粉碎“四人帮”以来,我们广播电台的播质量有所回升。但是,继续提高播音质量,既是广大听众的强烈呼声,也是我们播音员的普遍愿望。对降调问题的研究、探索,正是由此而来的。我们的人民广播,历史不算长,却有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前些年,由于林彪、“四人帮”倒行逆施,人民广播事业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播音又怎能例外?“不喊不革命”,这就是原则;“调高情亦高”,这就是标准。喊得头昏眼花,还得接着喊;已经声嘶力竭,仍然不许降调。喊不上去了吗?不怕牺牲”!喊不出来了吗?“靠边站”!喊,成了*时髦的东西,连舞台上、银幕上,也是喊声震天的!如今,随着林彪、“四人帮”的覆灭,随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逐步恢复和发扬,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党的期望和人民的意愿。人民厌恶假话、大话、绝话和屁话,当然,也从来没有喜欢过“喊”话。那令人不能忍受的、不堪入耳的嗓音高调,连同那令人不能容忍的、不堪出口的毒言恶语一起,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历史的谴责和抨击。于是,降调被鲜明地提出来,并且在播音实践中被愈来愈多的播音员同志所重视、所追求。这种追求,正标志着我国播音的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也意味着向广播语言艺术高峰开始了可喜的登攀。这种否定显然是越彻底越好。于是,在播音时就得尽量低,似乎一点儿高音也不能有,有一点儿高音便看作是高调的影子和痕迹,就必须立即加以荡平。这种认识,在一些同志的头脑里不一定那样清晰和强调,但或多或少是起了作用的。因之,我们听到某些播音,低是低了,不过却显得那样平,连应有的高音和棱角都几乎被磨光了。对这样的“降调”,有许多异议那是自然的。还有的同志认为,高调是费力不讨好的事,而降调却可以事半功倍,自己播音时,只要松驰省力,听众就容易听得进去。基于这样的认识,播音时的确松驰了,省力了,不过却显得那样淡,几乎听不出播音员的播讲愿望,感受不到那蓬勃的朝气,反而给人以松松垮垮、无精打彩、冷若冰霜的印象。对这样的“降调”,我想也不会有多少人赞同的吧。实际上我们播送每一篇稿件都有一定的宣传目的,它总要体现在播音的具体过程中。我们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表达思想感情的各种方法,都受到宣传目的的统率和制约。凡是由于某种干扰,正确的宣传目的被削弱,甚至被其它目的替代了,这就是目的转移。如果为降调而降调,使降调作为手段的性质变为目的,就是喧宾夺主。这同在话筒前想技巧、改毛病、装样子等,殊途而同归。在这个问题上,有意无意地把降调作为目的,的确是一大障碍,必然会导致播音的失败。降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只是为了更好地为宣传目的服务,只是为了“使人愿意接受”而被我们赋予了存在的价值。否则,它的命运不会比使人听而厌之的高调的命运好多少。要想避免“降调情亦降”的效果,而忽视宣传目的的作用,无异是缘木求鱼;即使详谈其它细微末节,也不会产生纲举目张的作用。这是为众多的事例已经或正在证明的。后记:记工作之余,我们初步搜集了这些论文,虽还不尽人意,但却代表着我们的一片真诚。在此我们要对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会会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夏青教师抱病统阅全部论文并作序写评述,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论文搜集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热心人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也表示衷心地谢忱。我们期待着中国播音学早日完善,中国播音艺术丰富多彩!作者1990年3月10日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