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新国际体系”架构下孕育出传播与发展第三代模式。当代国际传播的特征,一是传播科技带给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并显示了越来越大的潜能;二是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技术上的优势,借口“信息自由流通”而形成“媒介帝国主义”和“传播霸权”。发展中国家的努力目标应当是建立属于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争取国家的话语权和传播权。在此基础上使传播技术发挥潜能,以引导全民参与,这样才能带来国家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研究强调了媒介在国家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更加看重均衡的传播环境。媒介与国家发展关系研究所留下的缺憾在于对媒介发展作用的复杂性认识不够。无论是“增殖器”还是“推动力”,都将媒介角色简单化了。传播媒介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除了平等的国际传播环境和全民参与的内部条件外,还有以下的因素:1.社会整合程度。社会整合程度反映了一国民众意识形态的统一程度。一般来说,媒介力量与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社会整合程度越高,媒介力量越小,反之亦然。国际传播潜能,很可能被政治、宗教、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整合力量所抵消。2.媒介制度。一般来说,合理的媒介制度有助于媒介发挥作用以推动社会发展。而“合理”的标准在于其发展政策与媒介之间有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使民众受益。有“一元化”、“自由主义”、“依赖性传播”等体制。3.国家或地区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媒介能否在国家发展中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接受水平即文化水平。人的文化程度越高、知识面越广,其对媒介信息的感应就越灵敏,对社会的参与意识愈强,因而对媒介的依赖就愈大。反之亦然。4.国家和地区的绎济状况。经济因素一方面制约着传播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制约着传播媒介的普及。前者影响到发展政策传播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后者影响到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以及发展政策的有效传达。受众的媒介拥有量、受众接触报纸、广播、电视等的频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5.媒介技术。高新技术赋予大众媒体以生动、丰富、广泛、及时和具有渗透性的文化形态,成为政治动员、新闻报道、文化教育、消遣娱乐和商业广告的*佳传播媒介。托夫勒预言,随着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人类已逐渐进入了综合的时代。新的媒介技术带来巨大的变化,但它不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人是主动性的因素,发展中国家实现一种“边缘突破”,看到媒介技术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发展与不发展,媒介不能单独发生作用,它的效果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亦即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综合的结果。媒介在国家发展中和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力不外乎这样几种:整合力、扩散力、推动力等。离散一整合是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的反映,大众媒介的活动可以使矛盾运动速度加快,但不能取代这种矛盾运动。媒介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对国际关系和受众的影响必须在实际社会情境中,在“读者一文本”的互动关系中得以解释。传播与发展理论三代范式对于媒介外部关系的复杂性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随着国际传播新秩序争论的深入,新的媒介技术的不断涌现,如何看待媒角色及其功能,如何看待媒介细分化并为促成整合反而加大差异性的事实等,都需要加以研究。追问途径,用施拉姆的话讲,就是传播的重要性不在我们怎样使用传播,而在我们用传播来做什么,以及谁拥有,谁控制了传播工具和机构。第六节网络传播的影响90年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因特网(Internet)在全球迅速普及,并引起重视。因特网是一种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在传播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有人称之为报纸、广播、电视三种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我们在讨论国际传播与国际关系的时候。毫不犹疑地要提到因特网。这不仅是因为它对大众传播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还因为它对国际关系同样给予了不可忽略的影响。网络空间的开放和自由使不同的文化形态前所未有地接近,又使这些文化形态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吸收借鉴。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自由交流,极大促进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发展,同时也导致各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除了这些正面影响外,网络传播对国际关系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有论者指出,信息高速公路对文化的冲击*为强烈,它在给人类文化带来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文化在许多方面陷入困境。首先是殖民文化的入侵。由于信息高速公路使用英语作为通用语言,要想在上面驰骋,必须先过英语这一关。自己语言的地位的沦陷,屈服于英语的霸权统治,必将造成各民族、国家文化的话语权利的丧失,患上“失语症”。另外,又由于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容易造成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文化侵略,更造成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一种文化中的思想观念进入另一种文化传统,一般要经过语言的转换,即将某种思想观念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这种转换的过程对另一文化传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过滤和去毒的过程。民族文化中的一些因素是靠着语言才得以生存的.语言的转换使这些文化传统被过滤掉了。而另一些文化传统则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被整合、转化和改造。经过语言的转换后。文化的影响力大为减弱。换句话说,在大众传播时代,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是间接的,而在网络中英语文化(美国文化)和其他民族却是短兵相接,其影响是直接发生的。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对英语文化在网络中横行霸道表示了深切忧虑,认为这样会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巨大冲击。如果现在还不采取手段来扩张和宣传本国的文化艺术的话,那么在网络环境中保存和传播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国际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地位(实际上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等国家均处于劣势)。因而在网络传播中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来改变目前状况,英语对其他语言的压制一直持续下去,那么将来网络彻底普及的时候,也许就是英语文化在全球彻底普及的时候。①其次,除了语言问题外,文化传统和习惯的冲突也在网络传播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着。网络传播在促进不同文化传统的交流的同时产生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冲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当这些不同性质的文化传统相互接近、进行交流时,实际上也就是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和排斥的过程。网络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不同性质,即一种文化相对于另一种文化而言的异质性而造成的两种文化交流上的隔阂及冲突。网络文化冲突的直接原因是经济、政治实力造成的民族文化实力的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制和渗透。一个民族的文化实力强弱是受政治、经济实力决定的。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其政治、经济结构是社会权力结构,而文化却是根植于这个结构之上的。塞缪尔。亨亭顿就曾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过:“贸易可能不会跟着国旗走,但文化几乎总是追随着权力。”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实力较强的民族在和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时,往往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企图用自己的文化影响对方,在对方的文化中植入自己的价疽观念。③此外,随便哪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看法而不必考虑别人或大家怎么说,更不必考虑现实社会的诸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