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文艺学

作者刘晔原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1-01

特色:

7.语言朴实亲切,多为通俗口语,善于使用乡音土语。俗语说:“一乡一俗一湾一曲”,“一方水土一方民,还是乡曲*赢人”。戏曲是人民创作的,它的语言采用的是人民大众的口头语言,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各地语言不同,因此用地方乡音土语演唱*能表达当地人民的感情,也符合一方人民的审美情趣。当地群众称它“词亲、味亲,和人贴心”。这十分确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喜爱地方戏曲。东北二人转中有一个剧目《杨八姐游春》,戏中的宋王看中了天波杨府杨八姐,让包公到杨家提亲。佘太君不愿让女儿进宫,可是又没办法直接拒绝,只好想出一计,当着包公面按民间习俗向皇帝要彩礼,因为民间习俗是彩礼不满意可以成为拒绝婚姻的理由:“我要你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青风四两云。五两火苗六两气,七两炭烟八两琴音。火烧龙须三两六,天鹅绒织手巾。四楞鸡蛋要八个,三搂粗牛毛要九根。雪花晒干要二斗,冰溜子烧炭要五斤。……”这唱词中有许多东北乡音土语,反映的是东北的风俗习惯,听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明白如话的唱词十分传神地写出了佘太君的性格和情操。又如黄梅戏《打猪草》*富有南方农村的情趣和浓郁的喜剧色彩。全剧结尾时有一段极为幽默风趣的盘歌对花,完全是民歌格调,清新自然,耐人寻味:“陶金花:(唱)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子,金小毛:(唱)发了一棵芽。陶金花:(唱)么秆子么叶?金小毛:(唱)开的什么花?陶金花:(唱)结的什么子?陶金花:(唱)结的什么于?金小毛:(唱)磨的什么粉?陶金花:(唱)做的什么耙?合唱(唱)此花叫做——(呀的呀得儿喂,得儿喂,得儿喂的喂尚喂)叫做什么花?陶金花:(唱)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金小毛:(唱)丢下一粒子,陶金花:(唱)发了一棵牙,金小毛:(唱)红秆子绿叶,陶金花:(唱)开的是白花,金小毛:(唱)结的是黑子,陶金花:(唱)磨的是白粉,金小毛:(唱)做的是黑耙。合唱:(唱)此花叫做,(呀的呀得儿喂,得儿喂,得儿喂,得儿喂的喂尚喂)叫做养麦花。”这段对唱体式简短,韵味盎然,运用了当地人民熟悉的乡音土语,加上唱词中的衬字,更具地方特色,听起来亲切、欢快。两人伴唱时载歌载舞,十分活泼,给人们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总之,戏曲正是使用这些群众喜爱的方言土语和民间歌舞,才使它扎根于人民的土壤中永远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第六节戏曲在当代的发展与保存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戏曲的表演留多变少,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电子媒体的发达,城乡之间的时尚趋于一致,音配像的形式渐成普及。即便是农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接受了时尚的熏陶,也不再满足原有的熟悉的剧目,这就给地方戏带来了适应当代青年观众的要求,也就是在立足本土接续传统的同时,也有一个面向现代,靠近都市时尚的问题。真正的民间的地方艺术创作,总是与一时一地的民俗民情、民谣民风紧密相连,从而收到审美的特色效应。戏曲开始总是从一般的生活表演开始,慢慢上升到生活艺术化、造型化、精美化表演。这是戏曲模式的引领和戏曲审美的要求。但是传统戏曲的表演是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形成的,戏曲的动作来源于对过去时生活的提炼,虽然已经成为一种程式化的表演动做并高度美化,但凡是经过旧时代生活的人,一看便知是哪一种劳作或哪一种生活情态.如表现大家闺秀的绣花、小家妇女的纳鞋底、纫针穿线、下层男人的推车、摇船、推磨、挑担等等。这些形体语言具有直观的表意性,这是先由劳作者创造后由艺术家提炼的动作语汇,是由欣赏者和艺术家共同创造完成的,因而它有着与观众的共鸣共感。在情感的表达上,诸如封建时代少妇女的高度羞怯、青年人在严格的孝道规范下的礼数等等,在今天已经失去了社会基础,观众无法更多地理解和体会到戏中人物动作表情的意义和它所传达的情趣,有的甚至是不可接受乃至丑恶。比如众多名家所出演的京剧《御碑亭》,故事的内核是对妻子在亭子中躲雨的怀疑与猜疑,但那种对妻子的绝情与无理的猜疑无论戏中怎样赔礼,在今天看来都是一种无聊。这可以说是戏曲*重要的一剧之本发生了大失误,实质是故事失去了它的合理性。本之不存,艺将何为。这样内容和表演都失去意义的情况下,戏曲只有了一种认识功能而失去了审美功能,它的走出主流艺术视野就成为一种必然。这决不仅仅是节奏的快慢一项所致,也并不是靠行政提倡和人为振兴所能改变的。相比之下,民间小剧种本身的凝固性要逊于昆曲和京剧,改动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演员为了市场和现代观众的要求,以及演员本身审美的变化,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要增加一些具备现代气息、都市情调的表演。在地方情韵和传统特色的前提之上,部分加上了都市化与时尚化,使得民间小戏充满了灵动的变化之气,将空灵之美与具像之美较好地结合起来。在20世纪末,随着文化保护的呼声和地方特色旅游的发展,人们忽然有了对传统的浓厚兴趣,一些地方小戏回到原来的表演路数,并再一次受到了观众的认可。传统的复归表现了传统的顽强,一切时尚总是如风之行,速来也可速去,而经过历史沉淀的伟大传统则如同影之随形,不断显露它的风范。中国戏曲“写意戏剧观”与电影电视剧的写实艺术观双峰并立,再一次为世人瞩目。……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