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也作璧),徵明是他的字,后来又改字徵仲,别号衡山,自称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人,五十四岁时才做了个翰林院待诏的小官,早年因为字写得不好而不许参加乡试,因而发愤图强,终于成为诗、文、书画方面的全才。绘画方面,与弟子成为“吴门派”;又和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书法各体无一不精,尤其以行书、楷书为人所称道,在当时名重海内外,并且因为他享年高寿(将近九十)、年高望重,门生有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儿子文彭、文嘉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其中文彭还是明清篆刻的一代宗师。文徵明的小楷特别精细工整,主要来源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清秀俊雅,晚年八十岁以后的小楷,尤其见功夫。行书主要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智永,运笔遒劲流畅,晚年大字学黄庭坚,风格变得苍劲秀逸。他的传世墨迹很多,有小楷《前后赤壁赋》、《顾春潜图轴》、《离骚经九歌册》;行书有早期的《南窗记》,中期的《诗稿五种》,晚期的《西苑诗》。他的所有的作品,都笔笔工整,即使是快到九十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学习硬笔楷书,以历代流传有绪的经典小楷作为临范,是取法乎上的明智之举。古代小楷实用而具艺术性,即是应用书法又具观赏性,由魏晋时代钟繇和王羲之等书家推动,形成魏晋初创的高峰。隋唐时期由众多书家和抄经高手对小楷书法的成熟,达到“法”的完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元代赵孟頫等书家的复古中兴和明代祝允明、文徵明、王宏、董其昌等书家完成的复兴、承传高峰,使小楷书法艺术涌现出众多大师级人物和无数经典作品。作为学习范本,墨迹无疑是*佳选择,但受古代印刷条件局限而产生的刻帖拓本,作为保存、传播古代书艺的重要形式,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本书所选两帖均为明代拓本,虽有泐损,幸喜不伤字形,因此弥足珍贵。本书在每个范字之后用毛笔临写的字样,可以作为临写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