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测试论

作者高兰生/等主编:胡春洞/等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3-01

特色:
编辑说明:出版说明这套丛书,从1991年3月出版**批**本《数学学习论》算起,至今已有6个年头了。如果从1988年年初开始数学教学理论丛书的组稿活动算起,则有9年之长。如今,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五个主要学科的教学理论丛书,已配套成龙,每个学科6本共30本,取名为《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洋洋洒洒几千万字,构成了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也构成了我社的基本骨干工程和基本的教育理论出版特色。以近十年的时间建构一整套力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丛书,其间的曲折、甘苦,自然一言难尽。但从反映教改成果、服务教学改革来看,又当义不容辞。从建构教育出版社的出版个性、出版文化来考虑,更有深刻意义,有重大价值。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出版社靠什么来支撑?靠什么去竞争?靠什么求发展?用什么作奉献?答案可以有很多,对策可以开列不少。但根本的应少不了这么两条:一靠骨干工程,二靠名牌精品。骨干工程是出版社的战略布局,名牌精品是出版社的灵魂生命。两者的完善结合,构成了出版社的质量、信誉、知名度和文化品位,它是出版社存在的基础,竞争的手段,持续发展的后劲,文化积累的主体,向人民奉献优秀文化的根本保证。本着这样的认识,这样的追求,我们出版了这套丛书。当然,还有另外几套别的系列。我们期待着读者的鉴定。我们迎接着市场的检验。我们也渴望着教育界、理论界的支持。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千方百计奉献更多的精品,给教育,给民族,给将来。广西教育出版社

本书内容提要英语测试是新兴的应用学科考试学的一个方面,不仅涉及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而且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本书共分十二章,研究英语测试的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重点是英语测试命题的理论和方法。从回顾考试的历史,阐明若干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入手,介绍英语测试类别的划分、测试质量的评估方法及命题的流程。与此同时,研究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多项选择题、完形填空题等题型的特点和命题方法,考查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测试方法。本书的主要对象是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英语教师,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对于其他专业学英语的学生,以及从事其他外语教学的教师,也有参考价值。片断:《礼记》是一本儒家的经典著作。《礼记》里面有一篇名为《学纪》,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很有价值的论著。它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秦、汉以前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从中了解到,西周的时候就有定期考查学生学业的制度。当时的“国学”中的大学,每隔一年必须考一次。根据史书的记载,早在公元前165年汉文帝的时候,就用正式的考试来挑选官职候选人。到了隋,产生了科举制度。唐代继续实行科举制度。那时,科举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等基本科目,每年定期举行;另一类叫做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临时下令举行。宋代科举的办法,大体上用的是唐代的老办法。明代虽然采用了唐、宋旧制,但是作了一些变更,其中*为突出的是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开始盛行所谓的“八股文”。这种特殊的文体,对于明、清两代的教育和文风都有重大影响。科举考试的方法,同现代的考试有相似之处。例如,试士的题型之一是帖经,这种题多少有点像今天的填空题。所谓帖经,就是从经书中任揭一页,留出一行,其余的文字都盖起来。留出的一行,要用纸贴盖三个字。考生得把这三个字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又如,考试常常用策问。策问的主试者就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等方面的问题提问,要考生书面答题,阐述自己的意见。这与今天政治课的问答题,或者涉及政、经的命题作文,颇有类似之处。中国的科举考试,不仅有笔试,还有口试。例如,唐代有一种考试方法,称为口义,要应考者口述经义。《新唐书·选举志上》有这样的记载:“凡明经,先贴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元和二年……明经停口义,复试墨义十条。”“口义”是口试经义;“墨义”是将所答内容,录于纸上,“直书其义,不假文言”。封建帝王用考试来选拔官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夺过来。其次,可以根据考试成绩比较广泛地从下层吸收、选拔人才。这样不仅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还调动了知识阶层,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子弟的学习积极性。历代以科举入仕的人,有才识的不少。但由于前人不大注重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内容陈腐,形式僵化,常常把读书人引入歧途,使他们轻视自然科学知识,轻视能解决问题的社会科学知识,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死记硬背古书的文句之中。特别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既得利益,尽管有科举考试,重门第、走后门的现象始终未能杜绝;到了明、清,舞弊之风更盛,科举考试的弊端更明显。由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科举制度陪伴着封建制度生存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时而被废除。但考试作为发现、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并没有因此而完全被废除。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展很快,考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考试的用途扩大了,考试的功能不断得到了发挥。当代中国的考试,继承了中国考试的一些优良传统,也从国外的经验中吸取了大量有用的东西。以学校考试为例,教育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学校考试的改革和发展。教育工作者逐步懂得,考试要为社会服务,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考试的目标、内容、方法、标准等的确定,都要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学校考试,与旧社会的那一套已格格不入了。首先,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局限于古代圣贤说教和文学、政治经典,而是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不再局限于记忆和背诵,比较注重理解和应用。其次,考试方法有重大改进。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