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袁良骏阙国虬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0-04-01 |
特色:
自序衷心地感谢袁良骏先生在他所主编的“学术随笔自选丛书”中间,收录了我的这一卷作品;也衷心地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旭先生,在策划、审阅和操作这一套丛书的过程中间,作出了辛勤而又具有创造性的贡献。说起学术随笔的撰写来,真要使我萌生出无穷的感叹。这是因为人世间往往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偶然,连自己也没有料到过竟会在漫长的岁月中,成年累月地钻在书本堆里,无论白天或黑夜都沉思冥想地翻弄着它们。我在少年时代是一个十分爱动和爱玩的人,常常幻想着像徐霞客似的去走遍天下,看尽那崎岖巍峨的山峰和汹涌奔腾的江水。我固然也很喜欢读书,却并不想以如此艰苦而又枯涩的学术研究工作,度过自己整个的人生历程。如果要能够握笔写作的话,也更喜爱涂抹一些闪烁着形象的活泼泼的文字。不过从50年代开始从事学术研究之后,也还是逐渐地产生出了相当浓厚的兴趣,开始时异常憧憬清代学者阎若璩所集古人陶弘景和皇甫谧的联语,“一物不知,深以为耻;遭人而问,少有暇日”,花费许多时间浏览了“十三经”和“二十四史”等典籍,苦苦地抄录和背诵着那些古老的掌故,后来又感悟到仅仅像这样堆积零星的知识,不就犹如吴文英《词源》中所说的,“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吗?必须挺立于知识的原野之上,从广泛和深入的分析中间获得思想的结论;必须进行深邃和系统的思索,而不能满足于去摩挲知识的碎片。真像帕斯卡尔所说的那样,“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思想录》),这是多么震撼着鼓舞力量的话语啊!人们确实应该尽量去冲破种种的阻力和羁绊,追求着发表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来,这样才有可能推动整个社会的生活往前拓展。令人万分兴奋的是在“文革”的浩劫结束之后,长期笼罩于整个民族顶空的那种禁锢与束缚思想的氛围,不断地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正在处于逐步地消解之中,学术自由的气氛正在缓慢地扩大开来,这样自然就有可能更多地发表出自己系统的思考了。在*近这20年来的学术研究工作中间,我先后出版过《鲁迅和中国文化》、《治学沉思录》、《散文论》等十余部论著,对于人文精神方面的不少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譬如对于人性的善恶,以及它和国民性、阶级性之关系的思索;对于社会制度之萌生与演变的思索;对于专制统治和民主秩序的思索;对于儒家思想所造成的社会和精神痼弊,以及它所具有之合理内涵的思索;对于奴性主义为何在中国历史中间长期蔓延至今的思索;对于中国和西方文化之异同,以及它深刻的历史与地缘方面的原因,和这两者之间如何撞击、互补与融合的思索;对于如何提高国民素质的思索;对于如何确立平等意识和现代观念的思索;对于散文、杂文、游记等文体如何写作的思索;对于当前文学研究尺度的思索等等。有关上述的这些理论问题,我都曾在自己的一些学术论著中间作出了阐述。正是由于更喜爱撰写活泼与形象的文字,在这20年里还花费了较多的精力,尝试着去从事散文的写作,也许是因为自己在学术研究和散文写作这两个领域之内,常常交叉着一起去进行的缘故,所以就有了若干勉强可以称作为学术随笔的文章,虽然自己也并未有意去为之。像这样无意之间的收获,总是一桩值得欣慰的事情罢。当前有不少学者都纷纷出版自己学术随笔的集子,据说也很受读者的欢迎。这大概是因为在多少人们的天赋中间,总是会迸涌和洋溢出一种喜爱生动活泼的情绪来,老是那样正襟危坐着书写厚厚的高头讲章,实在也是过于呆板和劳累了,总得稍稍地调剂一番才好。我早就主张过学者也应该揣摩一下作家的工作方式,可以尝试着写一些活泼和形象的文字,这样也有利于广大的读者朋友们,通过若干短小精悍的篇章,更为方便地了解你的学术主张,这真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就我自己的理解而言,学术随笔的范畴是相当广阔的,可以谈论古今中外的历史和人物,谈论各种学科的书籍和知识,谈论变迁发展着的学术和思潮,真是从宇宙洪荒直至眼下整个人寰的动静,均可纳人自己写作的视野。而从写作的方法来说,既要避免密集的逻辑推理,又得减少繁复的形象描绘,千万注意要牢牢地掌握住知识的视角,运用活泼与流畅的文字,把自己的学术见解表达出来。学术随笔是通过知识的熏陶、思想的启示和审美的愉悦,跟读者朋友们去对话的。我对于学术随笔此种文体的看法,只能算是相当粗糙的一家之言,提出来就教于学术界各位高明的贤哲,多么希望能够在不断深入的探讨和切磋中间,形成更为准确与丰富的共识。我在这一回遵嘱编选自己的有关篇章时,分成“今昔人寰”、“读书纪历”、“治学种种”和“关于散文”四辑,每辑又以写作时间的先后排列,俾便检索和阅读。我曾陆续出版过十余种散文和游记的结集,却从未将学术性的散文篇章收集在一起付梓,这部书稿算是自己有意识地尝试进行学术随笔的开始罢。像这样辑录成册以飨喜爱我文字的读者朋友们,可能是不无意义的,当然更大的愿望是从而听到海内外许多朋友们详尽指点的意见,以便催促自己更为努力地向前迈步。当此书出版之际,谨向披露过其中有些篇章的编辑朋友们深致谢意;这里的若干作品还被海内外的有些报刊和散文选本收录过,谨向这些热情和诚挚的朋友们深致谢意;在这里我还要向分析和指点过自己学术研究与散文创作的海内外批评家,以及描摹和介绍过我这些有关活动的记者与作家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激之情。我已经垂垂老矣,却依旧在充满兴致地思索和写作着,只要是一息尚存,我仍将努力地工作下去,作为对许多诚挚地鼓励我跋涉前进的朋友们的一种报答。北京静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