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张传军、徐珊 |
| 出版社 | |
| 出版时间 | 2005-01-01 |
特色:
从中国人下定决心搞人造卫星到今天成功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几十年过去了。其间经历了多少曲折与艰难,成功与失败,历史应该记载,人民不应该忘记。 一、钱学森为大家扫盲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后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组建了有关航天工业的领导机构——第七机械工业部,由聂荣臻元帅挂帅。钱学森等专家和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副司令员王秉璋等人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详细地制定了我国的航天技术研制规划。 1955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留美从事喷气技术与火箭技术研究的钱学森博士,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1956年2月,钱学森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不久,航空工业领导机构和火箭、导弹研究院先后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钱学森回国的第二年,在北京紫竹院公园西南角的一间屋子里,10多位将帅和156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齐聚在这里。聂荣臻元帅庄重宣布,中国**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这些大学生刚分配来时,根本不知道让他们干什么。他们所学专业各式各样,可就是没有学火箭导弹的,因此钱学森开始从一年级“扫盲”,首先讲人造卫星,再讲导弹概论。这种学习班连续办了三期,国防部五院的工作从此走上了正轨。由于钱学森的工作特别繁重,因此他辞去院长职务,专心搞研究,这样,空军副司令员王秉璋被调到国防部五院当院长,刘有光任政委。 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大跃进成果展览”开幕,人们看到了运载火箭的模型,高空探测仪器的模型,还有一些空间技术发展的推想性模型。 谈到探空火箭,我们就会想起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他是云南大理人,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49年10月,正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王希季在报纸上看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放弃了美国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厚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历任上海交大、上海科大等大学教授。1958年,当他准备赴德国进行为期两年的教学互访时,忽然接到上海市委的调令,委任他承担我国**枚探空火箭的研制任务。 王希季是我国**枚液体燃料火箭、气象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在以后研制的18种探空火箭中,他担任了12种型号的负责人。探空火箭的研制,为卫星的研制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王希季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