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全书共分12章,在介绍城市生态规划由来、概念和学科理论基础、两大主要方法的基础上,主要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辨识方法、城市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的评估、城市生态功能分区、城市扩展地的适宜性分析、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社会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等7个层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编制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后分析了城市生态规划复杂性和复杂性模型,探讨了复杂性理论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研究进展。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师生、相关科研人员参考使用。[前言] 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视,这意味着国内以物质性规划为主体的城市规划学科,必须向更加综合性的学科转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DP)认为城市环境问题主要由三方面原因造成: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以及城市本身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城市生态规划作为针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宏观控制性规划,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城市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城市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规划,以便充分有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城市生态规划在国内外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体系和方法至今没有定论。本书是作者总结近年来在生态规划教学经验和生态规划应用研究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共分12章。第1章分析了国内外城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3个阶段、城市环境问题与政策的关系,集中阐述了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城市生态规划由来、概念与发展。第2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研究了城市生态规划的学科基础,如城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尤其详尽分析城市生态规划的两个基础学科——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影响过程:古典阶段、现代阶段以及后现代阶段。从而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总结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复杂性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城市生态规划新模式,初步确定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方法论。第3章主要介绍城市生态规划的两大主要方法:因子生态学法和景观生态学法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以及实际的操作步骤。第4章至第10章介绍了确定了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城市生态规划编制的一般程序。主要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辨识方法、城市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的评估、城市生态功能分区、城市扩展地的适宜性分析、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社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等7个层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编制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与成果。第11章和第12章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复杂性、生态系统复杂性和资源环境系统复杂性等课题的研究进展,详尽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探讨了复杂性理论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研究进展。例如城市复杂性模型(特别是几种景观生态学模型)在城市生态系统空间模拟的应用,并初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了复杂性(不确定性)理论在城市生态规划以及小城镇生态规划中的应用。全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生态规划的研究成果。本书是高等院校环境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有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市规划与管理等相关部门的研究与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本书由焦胜、曾光明、曹麻茹等编著。各章的编写人员如下:第1章、第2章,焦胜;第3章,焦胜、曾光明、曹麻茹、周建飞;第4章,何静、蒋晓云、王玲玲、焦胜、魏春雨、李忠武;第5章,熊樱、周建飞、焦胜、魏春雨;第6章,曹小娟、焦胜、朱华、曾光明、苏小康;第7章,王玲玲、黄丹莲、朱舟、曾光明;第8章,李倩、曾光明、曹麻茹、张盼月;第9章,焦胜、周建飞、曾光明、曹麻茹;第10章,杨馥、焦胜、曾光明、曹麻茹;第11章、第12章,焦胜、曾光明、曹麻茹。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有关专家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