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在沈阳城大南门里,有一座福盛兴客栈。每年入秋,这家客栈的生意,便倍加兴隆。它要迎接东来南下的老客和西归北上的商旅,三层楼四十八个房间,通常都住得满满的。因为东边道的毛皮、参茸等山货都要经过沈阳到营口上船,或经奉山线铁路入关远销内地;苏杭锦缎、南洋花纱以及日用杂货也要经过这里进入山区,所以商贾来往不绝。可是,民国二十年的秋天,沈阳城有些萧条混乱,而这家客栈的生意也突然冷落了。 这一年时令反常,白露刚过,离霜降还有一个半月的节气,天就变了。秋风突起,云霭遮天,枯黄的落叶被寒风撕掠飘零,秋虫唧唧在墙角砖缝寻觅归宿。也许是因为初寒乍冷的缘故吧,街上的行人一个个瑟缩着,匆匆而过,都像有什么沉重的心事。 福盛兴客栈的账房先生老张在唉声叹气,有些坐立不安。这天正是农历八月初七,他在楼下焦急地等待万泉饭庄的堂倌送来包饭,安排完楼上包房的老客吃完晚饭,好关门闭店。 时间掐得真准,柜台上的座钟刚敲过六下,饭庄的堂倌就到了。账房先生接过食盒,打发小伙计先转去,回手从账房柜橱里取出瓶老龙口白酒,拎着上了楼。 二楼包房里住着一位东边道贩参的老客,带着女人和一个一岁多的小女孩。他们已经到达十几天了,因为得知日本关东军调动频繁,营口不太平,未能南下。昨天在北市场一家货栈好歹将山货脱手,打算会会朋友,了解一下时局,再决定行止。 “王老板,太太,早饿了吧?请用饭!”账房先生把提盒放在一把椅子上,忙着摆台,又把那瓶酒递上来,搭讪着说:“今晚多喝一杯,祛祛寒气。” “麻烦了,谢谢!”客人回答着,照例又给了他两张奉票,“拿去,给夫人、小姐买花戴!”这是账房先生的本事,一瓶酒,客人顶多用上二两,第二天他来送早点取提盒时,就把剩下的酒一起拿走了。 账房先生今晚有些心神不宁,对老客的诙谐顾不得回答,只说了声“谢谢!”磨身就走,刚出门又折回身,压低了声音神秘地说:“王老板,饭后早点歇着,晚上别出去了,多留神!” “噢,有什么事吗?”客人知道店家耳目多,消息灵通,忙问,“可有什么动静?” “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