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这套丛书共由10本组成,每本都是各位评论家在九十年代以来所作研究成果的精选结集,它们包括:王彬彬《一嘘三叹论文学》、王干《灌水时代》、黄发有《媒体制造》、李建军《必要的反对》、张清华《天堂的哀歌》、贺仲明《真实的尺度》、张学昕《唯美的叙述》、张新颖《打开我们的文学理解》、杨扬《无限的增长》、张颐武《新新中国的形象》等。作为“e时代”青年评论家的代表,他们以各自不同的一套批评笔墨,或深刻精警、或犀利独特、或严谨扎实、或自由放达,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来切入当下的文学创作,表达诉说着他们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良知、正义、职责以及对于当前的文学现象、文学性质、文学发展以及具体作家作品的独到见解与鲜明立场,撇开浮沫,洞入真知,再现了当下文学的本真状态与精神走向。可以说,近十年来我国文坛的潮起潮落,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理论上的突破与收获,在这些批评家们的著作中都得到了评说和总结。
瞧,他们走来了(代总序)自序**辑林道静、刘世吾、江玫与露沙——当代文学对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叙述“城市文学”在当代的消亡与再生——从《我们夫妇之间》到《美食家》流氓的变迁——谈王朔的小说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再谈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及其他余华的疯言疯语残雪、余华:“真的恶声”?——残雪、余华与鲁迅的一种比较城墙下的夜游者——论毕飞宇的小说《我与地坛》的小说嫌疑我看王小波我喜欢汪曾祺,但不太喜欢《受戒》其实汪曾祺也善写恶人——说《鸡毛》鸟比驴好,也比狐好——关于《绝唱》学者之怒与诗人之忧——说说何满子与邵燕祥杂文与相声花雨狐——朱文颖小说印象比喻砌成的《围城》——钱钟书对比喻的研究与运用第二辑良知的限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何其芳文学道路批判瞿秋白的“名誉”邓拓的本来面目“主席?哪个主席?”——“革命样板戏”中的“地下工作”与“武装斗争”“文革”结束了吗——与郝铁川先生商榷所谓“红色经典”理解浩然随笔集《太平杂说》与电视剧《太平天国》对电视剧的*低要求金庸给他们带来了什么金庸:雅俗共赏的神话面对“金迷”重提小说的“认识价值”——米兰-昆德拉的启示昆德拉在当代中国对昆德拉的接受与拒绝“在”而“不属于”两个社会——读昆德拉小说新作《无知》第三辑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目的我们是否配谈读经旧调重弹说读经何谓“素质教育”才华与情怀守旧的勇气“小说化散文”说不清楚的概念“民间”这块招牌关于文学奖的东扯西拉文学奖是我曾经是上帝“圈外人”的文艺评论在文学的名利场上——漫说批评I破与立中的理论勇气和审美自信——读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被遮蔽的与被误解的——读《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还要荒谬多久呼唤权威对权威的批评学术规范与学术标准留在沪宁线上的鼾声——谨以此文纪念陈独秀辞世六十周年骂鲁界里无高手从“尾”谈起——驳王德威《从“头”谈起》胡适的“*低限度”唐德刚笔下的胡适胡适的二道贩与我们的三道贩鲁迅笔下的无赖儿郎——也谈鲁迅对流氓文化的批判也说“动物上阵”不成问题的问题——鲁迅与胡适比较中的问题之一关于胡与鲁之比较的读书研究计划开放、敏锐而又切实的“问题意识”——读《多维视野中的鲁迅》学院之外的学术——序房向东《山榭集》二胡的“反党”——谈谈胡适与胡风跋:在“五四”的旗帜下——说说王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