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妙对和斗牛图 还说,郑板桥家隔壁有个铁匠铺。儿童启蒙认字以后,便要对对子,郑立庵先生看着隔壁的铺子给学生们出了个“两间东倒西歪屋”的上联,板桥脱口对出“一个千锤百炼人”的下联,又是使众人大惊,觉得这孩子了不得。所有这些,别人津津乐道,而板桥先生却觉得自己“幼时殊无过人处”。不过铁匠铺的那副对子确是妙对,十分贴切,流传至今,许多人认为很像是板桥的口气。 兴化民间还有一则传说,说是一位士人某日取出一幅珍藏的《斗牛图》,炫示众人。一些颇有学问的人便展开议论,有的说是唐代戴嵩的作品,真是神笔,有的说这牛气势非凡,唐以后画牛的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有的人说这类唐人精品,目下可值银若干,胜过良田百亩。在一片赞美声中,只有一人在一旁冷笑,这人便是少年板桥。众人问他什么缘故,他说,两牛格斗,必用两腿夹住尾巴。这幅画上的牛都是翘尾巴的,怎么能说是好画?有人想说戴嵩的画你竟敢议论吗?但是看看牛尾巴又想不出有什么恰当的理由来呵斥这后生小子。于是,小小后生的一盆冷水,浇得大家哑口无言。 驴扬蹄子 郑板桥上学时虽然功课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却常常遭到教书先生的白眼。这个教书先生是个势利小人。穷人家的孩子见到他,必须打躬作揖,恭敬备至。否则,不是找碴儿打板子,就是无中生有地罚站。郑板桥非常讨厌他,想出个惩治他的办法。 学官为了摆阔,每天上学堂,他都招摇过市地骑个毛驴,到后就拴在大门口的树上。郑板桥就先到毛驴的前面作了个揖,再走到毛驴的后边对准驴屁股狠踢一脚。毛驴被激怒,便朝后飞起一蹄子,郑板桥早有准备,躲闪到一旁。如此这般连续多次,便产生了条件反射:只要郑板桥走到毛驴面前作个揖,也不等再踢它的屁股,那毛驴的后蹄自然会踢起来。 一天早上,先生照例骑着毛驴上学堂,郑板桥见了老远就迎了上去。当毛驴走到面前,他恭敬一揖,身躬到地。那毛驴见状,后蹄飞起,一下子把先生摔了个嘴啃泥。第二天,郑板桥又到驴前作揖,依然把先生摔个够呛。那先生十分迷信,心想:此人莫非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他命大福大,我命薄福浅,承受不了他的礼拜。于是从地上爬起来,整理好衣冠,认真地对郑板桥说:“郑燮,从今以后,你见了我,就免礼吧!”郑板桥听了打心眼里乐滋滋的,并做了一首诗在同学问传诵着: 郑燮前面作个揖,毛驴后边就扬蹄。 学官摔得嘴啃泥,开口连连说免礼。 从以上这些小故事我们可见郑板桥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