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引导读者正确理解和独立分析我国相关课程文本,包括“第一章课程表中的课程原理”、“第二章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原理”、“第三章教科书中的课程原理”。内容涉及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作用及内容结构等概述、各课程文本所蕴含的课程原理分析,以及各课程文本的评价标准。第二部分则详细阐述教师可执行的课程设计与评价,包括“第四章课堂课程的设计”、“第五章课堂课程的评价”和“第六章校本课程”。第四章主要介绍课堂课程的设计条件、设计流程与策略及其文本表达——教案的基本规范;第五章则先概要阐述评价的基本理念、要素,再分别介绍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学生学业评价的理念与评价方法等。第三部分是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前瞻专题,即第七章“网络辅助课程”。第四部分则为课程原理总结与透视,包括“第八章课程的基本原理”和“第九章课程的社会文化属性”。第八章除了介绍一些著名课程专家提出的基本原理,对于课程设计与课程评价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归纳性分析;“第九章课程的社会文化属性”则将课程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文化遗产与儿童生活经验的关系等进行简要阐述,以引导师范生对于课程背后的社会文化问题进行关注与思考。本书注重以问题或案例引入,以归纳的思路引出课程原理,通过“分析与讨论”引发学习者的独立思考或批判性思考,课后还设计有“视野拓展”和“实践体验”,引导学习者树立课程资源意识、锻炼课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