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前言 宗教,既不同于一般简单的鬼神迷信,也不同于其他系统的社 会意识,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的大脑中的想象。“在宗教中,人们 把自己的经验世界变成一种只是在思想中的想象中的本质,这个 本质作为某种异物与人们对立着。”①相应于人们繁杂的想象,宗 教纷呈众多类型,且每一类型在各自的地域范围和民族范围内形 成了不同系统的宗教教义、组织和礼仪,然而它们都是情感性的现 象。也正是这种情感的影响,使宗教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和消极 的两重作用。 宗教学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它既不同于以神灵的存在为 前提的神学,亦有别于论证不存在神灵的无神论学说,而是以宗教 一般为研究对象,以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的宗教现象为客体,考 察其观念、行动、组织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其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及 产生与存在的基础,并探索其性质、规律和社会作用的一门社会科 学。由于宗教学涉及面广,人文和社会科学诸领域几乎无所不包, 且含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内容,因而宗教学无疑是一门跨学科的基 础学科,研究方法当然也因宗教学的包容性而五彩并现。所以说, 在我们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研究生和文科宗教学选修课所编写的 系列教材中,这本《宗教学概论》无疑处于核心地位。它在基本理论 观点和方法上统摄其它两部著作——《宗教通史简编》和《宗教经 籍选编》。 在编写本书时,我们力求从不同层次上对宗教问题作尽可能 的全方位的客观认识。本书以《宗教学概论》(而不是“宗教概论”) 为名,就在于其宗旨不是系统地介绍各个宗教传统,而是试图从一 般的角度考察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任何 一般都不能脱离个别,且只能寓于个别之中。因此,如果能在本书 所涉及的方法论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其它两本书所提供的具体材 料,则对更深入地认识宗教问题将不无裨益。 本书共分五编,各编自成一体,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宗教现象, 并在介绍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导读者对宗教问题作进一步 的探讨。 本书**编论述、介绍了宗教学的学科性质、宗教的起源和构 成要素,并将宗教加以分类。第二编论述了宗教意识,指出宗教信 仰的特点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反映,是人对人生 终极和彼岸的寻求;阐述了宗教神学的哲学原理,即宗教是人对客 观世界的颠倒认识,是一种情感性的活动,并指出了宗教的神秘主 义色彩。第三编论述了宗教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首先对西方学者的 宗教社会学观点加以介绍,指出宗教社团组织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论述了宗教中的伦理观点,并介绍了宗教礼仪与修炼的内容与含 义。第四编为了说明宗教与历史文化的关系,阐述了宗教作为跨学 科领域的意义,介绍了宗教与神话、语言、艺术、文化和科学之间的 相互联系和区别。第五编论述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这是一 个全新的研究课题。 要对宗教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认识,必须从人类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去揭示其中的宗教因素,从而在哲学的高度去认识 宗教现象。就这一点来说宗教学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所以 真正地去认识宗教现象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本书在论述宗 教现象时,尽可能概括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象和因素,并促 使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宗教这一社会现象,这也就是我们编写此书 的目的。本书必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参加本书编撰的作者为: **编 宗教学的一般概念 陆俊杰、朱昌颐 第二编 宗教意识 陆俊杰、许佳君、邓惠东、梁松、夏均 宁 第三编 宗教与社会生活 朱昌颐、眭乃棋、梁松、刘椿 第四编 宗教与历史文化 眭乃祺、梁松、刘椿、张楠、赵 常林、王洪洑 第五编 社会主义与宗教 萧志恬、罗伟虹 全书由朱昌颐、陆俊杰负责统稿,罗竹风、陈泽民审定。 梁作民、陈薇参加了部分章节的编写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