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世儒学家荻生徂徕研究

作者王青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4-01

特色:

荻生徂徕(1666-1728)是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7)中期的儒学家。本姓物部,名双松,号徂徕,一作徂来,他创办的学塾号称萱园。徂徕生于日本江户,父亲荻生方庵是当时的四代将军德川家纲的弟弟即后来的五代将军德川纲吉的侍医,也就是说徂徕是亲藩的家臣之子,这使他后来有条件接近权力中枢。因为当时医生往往兼通儒学,所以他自幼受到父亲的汉文启蒙教育。徂徕十四岁时,父亲方庵因蒙受谗言,被流放到上总国长柄郡二宫庄本能村。这是一个靠近海边的偏僻的荒村,徂徕自述在这里整日与渔夫樵民为伴,既无书籍以自娱,也无亲友可欢谈,他只有反复阅读阅读随身带来的父亲中的一本〈大学谚解〉以解闷。徂徕在孤单贫寒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直到元禄五年他二十五岁时父亲才得到平反昭雪,全家重新回到了江户。本书作者认为我国学术界对日本近世儒学家徂徕的哲学思想体系研究,无疑是受到日本著名政治思想史学家丸山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构筑的朱子学=封建思想,徂徕学=反朱子学=近代思想的模式影响。作者通过对徂徕学庞杂浩繁的原典著作的解读,为徂徕学研究另辟蹊径。作者通过对徂徕学庞杂浩繁的原典著作的解读,认为徂徕学把“道”定义为历史上的圣人制作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总称。这虽然否定了“道”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但是他也并非为了借此论证“道”的历史性和特殊性,而是试图通过恢复、巩固遭到货币经济侵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来消除德川氏政权的危机。他对朱子学的批判并非是为了把人性从道德禁欲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而是为了培养人才,巩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幕藩体制的稳定性。作者为徂徕学研究另辟了一条蹊径。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