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波动报告

作者胡鞍钢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12-01

特色:

《中国经济波动报告》中文提要经济周期波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它表现为经济扩张因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或者消费需求约束而出现经济收缩;经济收缩又因资源供给充裕或者消费需求拉动而重新进入经济扩张;周而复始,不断循环。通常,经济周期波动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社会主义国家都普遍否认存在经济周期现象。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经济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存在经济周期波动,而且出现多次的经济衰退,甚至爆发经济危机。国际比较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经济波动较为明显的国家之一。它们构成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两大显著特点。本书中心讨论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总是大起大落?二是如何防止和避免中国经济发展大起大落?这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我们比较客观地承认这一现象,十分认真地分析这一现象的本质及症结,老老实实地按经济规律办事,才有可能防止经济发展大起大落。上述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的关系。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点建国四十多年来,中国先后经历了多次的经济周期和经济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特点之一是:经济增长率的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周期波动,伴随而来的是经济政策的扩张——紧缩(调整)——再扩张——再紧缩(再调整)的反复变动过程。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中国社会矛盾冲突的根源之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表明,经济稳定,则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经济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政治不稳定。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发展是有起必有落,大起必大落。改革以来已经出现四起三落。——每次经济同期长度不尽相同,呈不规则变化,一般而言,扩张期长度大于收缩期长度。——各周期波动幅度(指真实GNP增长率偏离增长率均值的标准差)差异甚大,改革以来经济波动幅度呈现明显减缓趋势。——经济波动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经济波动系数(指真实GNP增长率标准差与增长率均值之比)愈大,经济增长率均值就愈低;反之则反。改革以来,经济波动系数大幅度下降,这是与中国经济增长道路的决定因素发生变化密切相关的。但经济波动和经济不稳定仍然是核心的问题。——每两个周期(指短周期)构成一个中周期,平均每10年出现一次较大的经济调整。——中国经济波动系数大大高于西方国家,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作者计算,1960—1989年期间,中国经济波动系数约为前南斯拉夫、英国和印度的1.8倍,美国的2.2倍,日本的2.6倍,韩国的3.0倍,前苏联的3.4倍,世界平均水平的4.3倍。——中国经济波动是以外部冲击为主,内部传导为基础的波动类型。反映外部冲击作用的循环分量波动幅度相当高,同时反映内部传导作用的趋势分量波动幅度也高于同期美国的水平。此外,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还有其他特点。例如,除了经济总量(GNP)增长波动之外,还有十大类型经济变量波动:生产波动、投资波动、消费波动、工资波动、货币波动、信贷波动、价格波动、财政收支波动、商业和库存波动、外贸波动;中国不仅存在全国性经济增长波动现象,还存在地区性经济增长波动,反映了中央政府任何一种经济政策(无论是扩张政策,还是紧缩政策)都会对全局产生深测影响。大量数据和事实表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是十分明显的,经济增长始终处于很不稳定状态,这种大幅度的频繁的周期振荡,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周期发展过程:从大起到大落尽管每次中国经济周期和重大经济调整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仍具有类似的过程和相同的特点。每次经济周期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经济复苏期或经济扩张期;经济繁荣期或经济高涨期;经济调整期或经济紧缩期;经济衰退期或经济低谷期。(1)经济复苏期或经济扩张期。假定经济增长从前一次低谷点开始进入经济复苏期。由于前一次经济衰退造成大量闲置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在能力,在投资增长的带动下逐渐复苏,并开始发挥作用。由于连续性的技术进步,投资积累,劳动力调整,从供给要素方面为经济复苏准备了条件。由于连续性的人口增长、消费需求增长、国内外市场扩大,以及由此产生的投资需求扩张,从需求市场方面为经济复苏准备了条件。经济复苏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闲置的生产能力,使实际生产能力接近或达到充分生产能力。一旦恢复到原有的生产水平,就完成了经济复苏,开始新的经济扩张。在经济扩张初期,中央领导人意识到形成经济建设高潮的机完已经到来,号召全国抓住时机,加快经济建设,争取高速度增长。各地方积极呼应中央号召,曾遍争上投资项目,投资规模扩大,投资增长速度上升。与投资增长相联系的资本货物(如原材料、建筑材料、机械设备、能源、交通等)需求迅速扩大,又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工业生产高速增长,货币发行超量投放,银行贷款激增,财政支出明显增加,消费基金迅速膨胀。这一时期中央向地方下放更多的权力,包括下放投资审批权限,放松贷款额度和限制,扩大市扳机制范围,赋予地方更多的优惠政策,减少地方上交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各地方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国出现大干快上、热火朝天的经济跃进景象。对此新闻界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适舆论,使人们感觉“形势大好,愈来愈好”。(2)经济繁荣期或经济高涨期。经济繁荣期是指经济增长率以一个暂时的高速度增长的时期。实际经济增长率超过增长趋势,并接近潜在生产能力上限。经济扩张不是无限的、任意的,它必然受到资源供给约束(如资金、能源、原材料供给约束)和增长瓶颈约束(如交通、通讯瓶颈约束)。在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柬和制约条件面前,领导人有两种选择的可能:一是适当放慢经济增长速度,抑制社会总需求迅速扩张,采取温和的紧缩政策,实施反周期措施。但是作出这一选择,对中央领导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无疑给“热火朝天”的大好形势泼了一盆冷水,既挫伤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也会遭到各地方官员的普遍反对。他们常常倾向于选择另一种作法,进一步解放思想,运用各种非经济手段,企图突破资源约柬,加快经济增长速度。这包括:大搞群众运动,发动大跃进,反对保守思想和右倾机会主义,动员新的非经济要素资源(指群众干劲);修改年度计划或者五年计划,大幅度提高产值或产量指标,重新分配资源,超额发行货币,超规模发放贷款,大量举借国债和外债,增加财政向银行透支,扩大可分配资源。中央领导人的急于求成,各级地方政府的急于求上,干千万万厂商的急于求快,十几亿老百姓的急于求富,这四股力量汇集在一起,目标一致,共同推动整个经济增长急剧走向高峰。这时的中国经济如同制动闸失灵的特别快车,是没有任何办法(包括小调整、局部调整或者软着陆)可以减速下来,或者停止下来,除非来一次伤筋动骨的急刹车式的重大经济调整。此时,领导人和经济学界就经济增长是否“过热”出现不同意见,面临的是调整还是不调整,是早调整还是晚调整,小调整还是大调整,是“点刹车”还是“急刹车”的争论与选择,由此产生深刻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3)经济调整期或经济收缩期经济发展大起必然引起经济发展大落,这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每次较大幅度的经济波动,都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农业翻收,粮食产量停滞甚至下降,使“吃饭”问题十分突出;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固定资产投资膨胀,投资规模过大,且超越国力;连续超额发行货币,发生高通货膨胀率,直接损害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居民阶层的利益,引起社会公众普遍不满;连年巨额财政赤字,使政府困感于财政危机之中;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能源电力供应不足,交通运输十分紧张,缺电缺煤缺材(指原材料)又引起开工不足,部分生产能力闲置;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商品库存量大量积压,经济效益不断下降;进口量急增,国际收支恶化。“解铃还需系铃人”。中央政府是经济波动的发动机,又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只要出现如下情况中央政府就会被迫决定实施重大经济调整:全体居民消费超过农业供养能力,基建规模超过社会供给能力,通货膨胀超过群众承受能力,信贷规模超过银行支付能力,地方盲目行为超过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中央就会召开紧急会议(例如中央全会,中央工作会议或者省长会议等),连续下发中央文件,决定经济调整,并正式成为中央政府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建设方针。此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厂商和老百姓的目标不一致了,特别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目标形成尖锐矛盾,前者坚持经济调整,而后者继续坚持经济扩张,前者坚持经济稳定,而后者继续坚持加剧波动。*后中央被迫采取“一刀切”或者行政手段强行在全国实行经济调整。中央政府采取了一些几乎相同的经济紧缩政策和经济调整措施: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削减财政支出,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增长。同时中央向地方收回下放的各种权力,强调各地方服从中央,加强行政手段干预,普遍进行财经违纪大检查,增加中央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号召人民勒紧裤带或者过几年紧日子,中央公开或者内部承担经济决策失误责任,保证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一旦削减投资规模,经济增长率和工业总产值增长率随之下降,并低于生产能力水平;大量企业停工停产,开始进入经济低谷期。此时,通货膨胀率在惯性作用下,继续攀升;企业之间的债务危机开始爆发,并迅速形成“债务链”。(4)经济衰退期或经济低谷期。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严重衰退,经济增长率和工业总产值增长率降至远低于增长趋势的水平上,甚至出现负增长,大量生产设备闲置,能源?book_contents=目录《中国经济波动报告》中文提要《中国经济波动报告》英文提要**章导论一、问题的提出二、问题的背景三、基本观点第二章经济周期波动的概念和性质一、经济增长的波动过程二、商业周期的概念三、经济波动幅度和波动系数四、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五、周期波动分量六、实际真实GNP与自然真实GNP七、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方阵八、经济增长率的合理范围九、小结第三章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一、中国经济周期特点二、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国际比较三、经济波动分解四、地方经济波动与全国经济波动五、十大经济变量波动特性六、经济运行状态和动态轨迹七、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八、经济波动实例九、经济波动过程十、小结第四章经济波动形成机制一、文献综述二、分析框架三、内部传导模型四、外部冲击模型五、经济波动与增长的制约条件六、小结第五章农业波动与经济波动一、农业波动是否影响经济波动二、农业波动是经济波动的基础三、农业波动影响特点四、气象周期与农业波动五、价格波动与农业波动六、影响粮食增长波动的综合分析七、小结第六章政策周期与经济波动一、中国是否存在“政策周期”二、经济波动的根源三、经济扩张政策目标及内容四、经济紧缩政策目标及内容五、政策反复变动的原因六、为什么领导人总是急于求成七、小结第七章价格波动一、价格水平变动数学模型二、价格波动特点三、改革以来的通货膨胀四、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动态特性五、小结第八章货币信贷波动一、中国经济中金融结构的变化二、货币信贷波动特点三、货币信贷波动与经济波动关系四、货币波动、价格波动和经济波动的动态分析五小结第九章投资消费波动一、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二、投资消费波动特点三、各变量波动的动态分析四、小结第十章商品市场波动一、商品市场波动特点二、消费品市场与生产资料市场波动相互影响三、投资波动与商品市场波动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与消费品市场波动五、经济波动对市场波动的影响六、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消费品市场波动的动态分析七、小结第十一章市场化改革与经济波动一、转型期经济增长的四起三落(1977—1993年)二、市场化指数:一个新的分析工具三、市场化指数对GNP增长的影响四、市场化指数变化率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五、市场化改革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六、小结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稳定化目标及政策一、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二、转型期宏观经济稳定化的必要性三、宏观经济稳定化目标英文参考文献后记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