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山水

作者王顺兴/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2-01

特色:

1.“以大观小”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的山水画观察方法。这个方法将游历山水时的流动视点观察加以升华,设想成为高空俯视、一览无余的效果,这样无疑就扩大了画家在表现山川自然时的自由灵活性,能够更加主动地表现心中的意象,故被山水画家广泛采用。2.观察景物时向前推远,或者把自己在想像中向后推远,就会把眼前的景物看小,远景部分也看得比较清楚,产生远景清晰的效果,这是所谓在透视上的推拉距离。3.看景物时,不论平地或高山上的景物,在想像中人好像随景物高低而变化,人的视点比不同高低的景物都应略高,即散点透视。4.近大远小与焦点透视相似,但有的地方却不按焦点透视处理。如一幢房舍的画法:四边房檐相对两檐平行,取平行四边形法,即轴测透视。5.平行的物体在焦点透视中有的角度会形成焦点,例如笔直的公路和铁轨。在山水画中遇到这种情况则有意回避,一般采用由右向左或由左向右的画法,形成斜线而不形成三角形。6.画房屋眼睛视点略高,而画房中人物则取平视而有别于画房子的俯视。否则人画矮了不好看。即俯视法与平视法相结合。7.看后面一层高上去的山峰时,视点略高,这是在想像中把人的位置升高,但是看近景的一个山峰时,一般习惯是举目仰视,即是俯视法与仰视法相结合。总之,山水画近看、远看、左右移动看,都能完美统一,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固定消失点的缘故。因此,长卷、条幅、小品、册页等各种画幅,可以不受限制而取得*佳效果。五、构图原则“真山水之川谷,远看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林泉高致》)这句画论概括了山水画构成的两大要素:整体构成和局部构成。局部构成讲得重点是形象造型的表情意味、丰富其变化,以及为此而必须具备的笔墨发挥运用,不是构图的重点。整体构成则是构图的主要内容。所谓整体构成是指在画面上妥善安排景物、景象的位置,这种安排直接关系到*终的艺术效果、如何进行安排才能更合理,更有表现力,更符合艺术审美的要求,有一些原则是应认真考虑的。1.主次、层次主次,是先立宾主之位,做到主体突出。古画论云:“主山正者客山低,主山侧者客山远。”“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主次在构图中指具体景物形体的分量,亦是指位置、大小、形状、黑白等因素的比例。一幅画中不能只有主没有次,这样会孤单冷落、单调乏味,也不能只有次没有主,这样会散漫无序,不知所云。一要做到有主有次,主次配合,才能突出主体,画面和谐。但是主要的并不一定就是*重要的。还要注意,主次关系不是单一的,主中有主次,次要中也有主次。层次,即前后空间,力求空灵而分明。山川流水大物也,空间大、距离大,五层次难以表达深度广度,故应予以重视。为表现层次、烟岚雾气有重要作用,各山的顶部要有不同的浓度,而下部稍淡似有烟岚,但不可僵化,还应注意丰富变化,各部分浓中有淡,淡中有浓,相通一气,互相配合,才不致于呆滞刻板,千篇一律。第二要注意近大远小,近浓远淡(此点不绝对,有时用浓墨画远山也可)以增加层次。第三要注意用笔效果,清李鲜云:“山水以气味为赏鉴,气空灵虽密也疏,着手粘滞,虽简亦实。”为此用笔力求脱纸,使笔墨运用活、有韵味,具有苍、润、厚、重的力度与形式美感。……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