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从保守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视角,来检视冯友兰前半生的心路和生命历程。凡与此相关者则详之,凡与此不相关或关系不密切者则略之。正因如此,本书并不是一部全面叙述冯友兰的生平或前半生的传记,也不是一部单纯研究冯友兰的学术或哲学思想的专著。本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救亡思潮与民族主义”,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勾勒出中国近代救亡思潮所凭借的思想史背景。第二至第五章,则从历史的宏观转入历史的微观角度,从冯友兰的家世、学历、个人际遇以及在历史变局下的刺激,重建冯友兰成长为一个保守的民族主义者的学思和心路历程。第六至第八章,则从人事的追寻或理念的解剖,转入细密的文本分析,对旧道德做出新诠释。第九章记录了作为保守的民族主义者的冯友兰,在抗战胜利后短暂的欢欣鼓舞,也缕述了作为联大当权派的冯友兰,如何被后来发生的“一二·一”惨案,弄得焦头烂额心力交瘁和伤痕累累。第十章较深入地分析了冯友兰在1949年选择留在北平接受新政权的时代背景和心理因素,并强调了民族主义的思想,包括不愿当“白华”及对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决定了冯氏“留”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