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文化与中国诗书城

作者严文清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12-01

特色:

诗书城溯源 眉山是一座古城。眉山建置,是从南齐建武三年(公元496年)开始的,历史上曾为郡、州、专区治所多年。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因州境近峨眉山而改青州为眉州,从此,州、专所、县名皆与“眉”有关。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眉州治所所在地的通义县改为眉山县,所以苏辙诗中有“眉州眉山共一城”。 现在的眉山城,是唐时旧址。在唐之前,有洛城,在现在眉山城的东北角。此外又有裴城一说。《明统志》记载说:“昔有裴氏夜筑一城,天明即毕,名裴城,在治东。”裴城应在现眉山城的东面岷江边,且裴氏应是“超人”,否则,不可能一夜筑起一城。看来,这只是个传说。 现在的眉山城是五代时期一个叫山行章的眉州太守,集中眉山、彭山、青神、丹棱、南安(今四川省夹江县)五县财力而筑成的。《名胜志》记载:(北宋)淳化年间,青神县茶农王小波、李顺起义,领兵攻打眉州,半年未攻下。因此,眉山城又被称为卧牛城。城墙一周,遍植芙蓉,所以又叫芙蓉城。到了明代,城墙因多年未维修,多处倒塌。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知州许仁用条石重砌城墙,墙高二丈一尺,总长十里三分,计一千零八里五十四丈。新筑四座城门,东门叫临江门,南门叫霁雪门,西门叫跨醴门,北门叫登云门。明正德年间,知州张日善对城墙进行了补修。明末,张献忠的部队打进眉山,使城墙毁坏严重。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奉朝廷命令,修葺城墙。但因四川省归人大清版图不久,人力物力财力都很艰难,只能对城墙略加维修。又过百年,城墙坍塌殆尽,只有城墙基础依稀可辨。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知州涂长发主持重修了眉州城城墙。他还为此写了一篇《重修眉州城垣记》,在这篇文章中说: “眉之城,幅员百余里。东连嘉叙,南控黎雅,居江上游,为蜀藩蔽。其为地甚重,地重则守之也匪易。予承急于兹,下车初即巡视郊邑,询问疾苦。数年来,兴废举坠,亦因时补苴。惟城自明季兵毁以后,康熙间虽历经前守修葺,未能复旧。而百数十年海宇宴然,民安乐利,无鸡犬惊,遂视此为不急务。以之而倾圮已极,惟城基略具形迹,甚有不可辨识者。予屡欲鸠作,以役巨难之。会达州邪匪跳梁,东北诸县日戒孔棘。上宪檄州邑,修筑城堡,以备不虞。予乃集州之绅耆而谕之日:‘掌固设险,国有恒制。此在平时且然,矧当有事之秋乎?昔眉守山公行章,创建石墙。青民李顺之乱,攻围半截不下,此其已事也。今四郊多垒,羽檄飞驰。苟非先事绸缪,为思患预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