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

作者周红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4-04

特色:

致使是一个重要的语言范畴,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以往的致使研究多是从形式到意义,比较零散,还没有从“范畴”角度进行研究。本书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基于图式的范畴化理论为框架,在对致使的本质及普遍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致使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旨在探讨现代汉语的致使范畴。全书共分为六章。**章绪论;第二章致使范畴的建构及其理论探讨;第三章致使的语言层面———致使词和参与词的语义分析及句法要求;第四章至第五章是致使次范畴的具体分析;第六章是结语。具体内容如下。**章:绪论。简要介绍以往研究的情况和目前研究的不足,说明本书的选题价值、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致使范畴的建构:从意象图式、语义结构到句法结构。首先介绍全书的理论和方法依据,指出:1.本书基于认知的语言观,更注重从认知、功能和语用因素上对语言结构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解释。2.本书基于图式的范畴化理论。本书比较了两种范畴化理论:基于原型的范畴化理论和基于图式的范畴化理论,探讨了它们的特征及其*适用的范畴,论证了致使范畴(语义关系范畴)适合运用基于图式的范畴化理论进行建构。3.本书的研究方法是从意象图式、语义结构到句法结构。本书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这一研究方法的价值。其次,探寻致使的意象图式,分析致使的语义结构。我们运用人类的身体经验感知和心理学实验成果得出致使源于驱动图式:一物体作用于另一物体,导致另一物体产生移动或变化。驱动图式包含四个基本要素(致使者、致使力、被使者和致使结果)及一个可有要素(工具),驱动图式通过隐喻扩展到其他认知域中:根据致使者的性质,驱动由有生命物的驱动扩展到无生命物的驱动、事件的驱动,根据致使力的性质,驱动由物理驱动扩展到言语驱动、心理驱动和泛力驱动。在驱动图式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致使概念,我们分析了致使概念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建立了致使的语义参数———致使力,并分析了致使力的可传递性、强度及类型,然后,我们讨论了致使构成要素的语义组合关系,得出了致使的语义结构:±[致使者] ([工具]) [致使力] [被使者] [致使结果]。这里我们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致使的核心是致使力的传递。再次,在以上基础上,寻求致使的句法结构,从而揭示致使的本质,得出致使的判定标准。从认知、语义落脚到形式,我们通过诸多变量来控制,从而形成诸多不同的意象。变量有主观变量和客观变量,主观变量是指人类的认知或语用参与因素,主要有视角、扫描、归因、突显和详细程度等,客观变量是指影响致使表达的客观因素,主要有致使力传递的有意性和无意性、致使力的方向性、被使者的控制度、致使力的类型和致使的强度。不同的变量形成不同的致使次范畴,形成不同的致使表达方式。致使表达具有基本句式和派生句式之分,也具有词汇致使和句法致使的层次性。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致使的判定标准:语义上要求存在致使力的传递,语法上要求有致使标记“使”或者可以语义分解出致使标记“使”。本章还探讨了致使范畴与自然致使、因果范畴的联系与区别,总结了致使范畴的内涵:致使是一个语义关系范畴,它表现为一个驱动图式,反映的是致使事件与被使事件之间的关系,是致使者通过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导致被使者产生某一致使结果。第三章:致使的语言层面:致使词、参与词及其句法要求。本章主要探讨致使词、参与词的特征及其与致使框架的关系。致使词是指充当致使力的词语,参与词是指充当致使者与被使者的词语,致使框架是指致使表达的句法框架。首先,我们对汉语的动词进行认知语义上的分类,并依此得出汉语的致使句和非致使句,旨在区别致使与非致使,进一步揭示致使的本质,并为下一步的分析做好准备。动词与致使的关系十分密切,到底哪些动词带有致使义,哪些动词不带有致使义,我们试图探讨这一问题。我们根据致使关系链(CausalChainModel),将汉语的动词分为致使动词、关涉动词、自变动词、自动动词和状态动词,据此,汉语有五类基本语义句:致使句、关涉句、自变句、自动句和状态句,我们分析了它们的句法、语义差别。其次,分析了致使词的类型、语义特征及其变化。特别是探讨了在致使框架中致使词发生的语义变化:有些词语本身不带有致使义,但在一定的致使框架中就带有了致使义,发生了语义变化和功能扩展,如动词“看”本身不带有致使义,但在一定的致使框架中带有了致使义,如“我看得他低下了头”、“这一路美景把他看得美滋滋的”、“我看电视看得头昏眼花”等;又比如形容词“高兴”本身不带有致使义,但在一定的致使框架(通常为“得”字动结句)中也带有了致使义,如“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奶奶高兴得眯起了眼”。然后,分析了参与名词的语义特征、类型及其在致使框架中的特点。我们根据语言类型学,得出参与名词具有生命度、意识度、控制度等语义特征,并据此,得出了三对参与名词:生命义名词和非生命义名词、有意识名词和无意识名词、控制名词和非控制名词。参与名词又受到致使框架的制约,在不同的致使框架中,可能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小张劝小李走”、“小张劝走了小李”,“小李”在其中都是被使者,但表现出来的控制度不同,很明显,“小李”在**个致使框架中比在第二个致使框架中控制度要高。第四章:主观变量与致使句式。本章研究主观变量造成的致使次范畴,它们是正向致使和反向致使、次第致使和组元致使、主体归因、客体归因和事件归因,主要探讨变量对致使表达的影响及其语法表现。首先,探讨了受人类的观察视角影响而形成的正向致使和反向致使。正向致使是指从致使者角度进行观察的致使,反向致使是指从被使者角度进行观察的致使。正向致使以“把”字句为例进行分析,反向致使表现为“被”字句,分析了它们的致使表现及其句式特征,并对“把”字句和“被”字句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一系列差别。其次,探讨了由人类的扫描方式影响而形成的次第致使和组元致使。次第致使是指由人类的次第扫描形成的致使,各构成要素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出现;组元致使是指由人类的组元扫描形成的致使,各构成要素不再依次排列出现,而是进行了重新组合。次第致使表现为递系句,将致使过程一一展现,给人以顺势感;组元致使表现为动结组元,将致使力与致使结果凝聚,可以分为近距离组元致使和远距离组元致使,前者表现为动结句,后者表现为“得”字动结句和致使性重动句。我们重点探讨了这些致使句式形成的认知基础和功能特征。再次,探讨了受人类的归因影响而形成的致使类型———主体归因、客体归因和事件归因。主体归因是指将致使结果归因于主体的致使,如“我吃了一头汗”;客体归因是指将致使结果归因于客体的致使,如“那碗面吃了他一头汗”、“这首歌唱得我嗓子都哑了”、“这话把我听得目瞪口呆”;事件归因是指将致使结果归因于事件的致使,如“他吃那碗面吃了一头汗”。我们重点分析了较为特殊的归因———客体归因,讨论了客体归因的发现、语义特征和语法表现,并试图运用归因理论和认知主观性理论分析客体归因的产生机制和语用功能。第五章:客观变量与致使句式。本章研究客观变量造成的致使次范畴,它们是有意致使和无意致使、外向致使和返身致使、积极致使和消极致使、泛力致使和非泛力致使、致使度,分析它们的制约因素和语法表现。我们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致使表达的有意识与无意识(有意致使与无意致使)是指致使力传递的有意识与无意识,这跟致使力的有意识、无意识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也跟致使力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导致某一致使结果的产生(预期致使与非预期致使)不在同一个层次上。2.致使力的传递方向可以是外向的,也可以是返身的,据此,可以分为外向致使和返身致使。外向致使与返身致使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如“这短短的几步路累得我气喘吁吁”与“我累得气喘吁吁”。3.根据被使者的控制度,致使可以分为积极致使和消极致使。积极致使是指被使者具有控制度的致使,消极致使是指被使者不具有控制度的致使。4.根据致使力的性质,致使可以分为泛力致使和非泛力致使。当致使力是泛化的、概括的力时,表达的是泛力致使,主要表现为“使”字句和部分“得”字动结句(内部包含“使”字或可以补出),如“天热得我喘不过气来”、“屋子里静得让人发呆”。当致使力是具体的力时,表达的是非泛力致使,它又分为物理致使、言语致使和心理致使。5.致使度取决于致使者的作用力和被使者的反作用力二者的合力,又受到句法因素的制约:在其他语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致使表达方式具有不同的致使度。第六章:结语。本章总结了本书的主要观点、主要特色、须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不足。文末还有汉语致使研究综述、Vb1类致使动词和Vb2类致使动词、致使形容词、术语索引、图表索引的附录。总的来说,本书的主要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致使是一个语义关系范畴,并运用了基于图式的范畴化研究思路:从意象图式、语义结构到句法结构。2.探寻致使的认知根源,认为致使基于驱动图式:致使者通过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导致被使者产生某一致使结果。3.指出致使的语义核心是致使力的传递,如果没有致使力的传递,致使不会发生。4.确立了致使的判定标准:语义上要求存在致使力的传递,语法上要求有致使标记“使”或者可以语义分解出致使标记“使”。5.分析了变量对致使的影响,并依此对致使范畴进行了再分类,得出了不同类型的致使次范畴。6.通过致使关系链,对汉语动词进行认知语义分类,并依此得出了汉语的五类基本语义句。7.探讨了致使词(包括致使动词和致使形容词)在致使框架中的语义变化。8.对致使次范畴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讨论了它们的语法表现、语义制约及功能分工,并进行了认知解释。当然,由于时间限制和自身的认识限制,本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某些理论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有时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致使次范畴的分析还显粗浅,致使句式的功能分工研究还没有深入下去,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