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1.作为重要背景的“文革美术” 之所以将“文革美术”的介绍放在本书之首,是因为1979年以后出现的新生美术创作现象其实是为了反拨它才出现的。此后又引发了一系列新生艺术现象的出现。如果不理解这一基本前提,我们对于后来出现的美术创作变化将会感到莫名其妙。 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为开始的标志,并以粉碎“四人帮”为结束的标志。具体的时间段是从1966年到1976年。应该强调的是,本书所强调的“文革美术”,并非指在这一时间段里出现的所有美术创作,而是指在特定的政治压力下,专门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并明确表达具有“文化大革命”政治意图的美术创作。这意味着,每件从属于“文革美术”范畴的作品,无论是对于题材的选择,还是对于图像的制作,甚至包括对艺术手法的运用,都可以在当时的政治文件和党报社论中找到理论上的依据。 总的来看,“文革美术”的政治功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猛烈批判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包括混进党政军内的“走资派”、“地富反坏右分子”及“反动学术权威”;其二是热情歌颂无产阶级英雄——由于革命领袖是英雄中的英雄,所以往往被无限地神化。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把前者称为“批判类”的“文革美术”,把后者称为“歌颂类”的“文革美术”。相比较而言,“批判类”的“文革美术”更多出现在运动的中前期,并且以街头及各单位的大字报栏、小报与民间出版物为主要阵地,采用的艺术形式主要是漫画、宣传画、版画,具有十分普及与大众化的特点。而“歌颂类”的“文革美术”则主要出现于由各造反组织与各级革命委员会举办的各类政治性展览中。特别是1972年以后,在国务院文化组的统一指挥下,各地相关部门为参加四个重要的全国性美展,连续组织了大量迎合政治需要的美术创作。这使得“歌颂类”的“文革美术”逐渐多于“批判类”的“文革美术”。与此同时,“文革美术”也逐步走向了规范化与专业化的道路。这显然与中共“九大”后结束无政府状态,更强调一元化领导的政治需要有关。 需要强调的是,“文革美术”也并不是从天上突然掉下来的。事实上,它的出现既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越来越“左”的政治气候密切相关,也与这一阶段逐渐形成气候的美术创作模式相关。不过,为了具体落实国务院文化组与《上海座谈会纪要》。的有关精神,它更强调为现实的政治需要服务,即十分明确地把美术创作划在了绝对革命化、政策化的范畴内,